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电影的上映也是如此,邓超主演的《中国乒乓》在春节档没有如约上映之后,遇到了更多的质疑。
本来很多网友,因为邓超当导演就打了退堂鼓,就是因为曾经的一部《恶棍天使》。
如今又因为今年春节电影档“神仙打架”,为了让电影能够拿到一个很好的票房,说宣传出现问题,临时改档又引发网友的热议,认为这样的行为和《中国乒乓》宣传的主旋律背道而驰。
但是对一个人的偏见有时候足以毁了一个人,这个人既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对方。
《中国乒乓》2月17日重新上映,在豆瓣拿下7.0的高分,虽然票房不像春节档势如破竹,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值得拿来说一说的。
毕竟央视都特意点评了。
首先在电影类型上,《中国乒乓》不是第1部讲述体育类型的电影,在此之前由巩俐主演的《夺冠》,短跑有《超越》,速滑有《我心飞扬》,女拳击有《出拳吧妈妈》。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比如《攀登者》就因为吴京和章子怡的爱情戏份受到网友的诟病。
《中国乒乓》也是如此。对于真实人物事件进行撰写,但是却对电影中的人物和名字来进行改写,这样的好处是能给整个故事增加戏剧冲突。
但是缺点不言而喻,档期延迟,需要靠口碑积累。
那这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呢?先不看央视是怎么点评的,防止我们先入为主。
我们直接看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乒乓球被欧洲强队全面压制,1991年只拿到了排名第七。
和现在中国乒乓球势如破竹,在每一项都全面碾压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中国是我们的国球,我们在这一项比赛上碾压其他国家,但是通过这部电影,你能知道我们将这个小小的乒乓球变成我们的国球,发挥了多少的心血,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一方面是球技的提升,当时欧洲球队经历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打法还是现代科技,都使得他们球员的技术水平达到了领先地位。
可是我们呢,一方面经济要发展,一方面球技要提升,但是球员给到的配置却非常的普通。
就连乒乓球制作的新型胶水,中国都很难搞到,更别提现在科技的辅助,拉不到赞助就没有钱,球员只能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别人打1000个球,他们就打1万个球,别人学一年,他们就学两年。
用4个字来总结就是“笨鸟先飞”,没有办法创造条件,那就只能用自己来攻克困难。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看不到的场景,因为我们的口袋里有钱了,国家也有钱了,我们想要什么就能够用钱去买了更好的辅助。
可是当下的中国乒乓球队员,却只能靠自己。这一种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对,中国排球当时也是如此。
所以才有了电影中最感人的一幕。作为陪练的陈文终于爆发,从中国乒乓队退出,但是临走时却说了一句话:下海经商赚到钱,就资助乒乓球队。
离开不代表不热爱,退出也是一种曲线救国。
所以当他看到中国乒乓球终于的胜利时,他也情不自禁的落泪,说了一句:我也胜利了!
一部电影通常也只有两个小时,但是这部电影却花了一个多小时去描述中国队拼尽全力之后,却依然失败了。
这种失败从影视的表达手法上来说,既能给故事制造一个高潮,同时也能带来很大的戏剧张力。
从事情的逻辑性来说,也确实如此。在巨大的悬殊差距下,想要获得成功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央视是怎么点评的。
将真实的赛场故事搬上荧幕,必然要受到专业人士和各种球迷的审视,站在这个创作层面上看,邓超他们完成了使命。
并且在近几年的国产体育电影中,《中国乒乓》属于“中上水平”。
不得不说,央视一直是站在一个很客观的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点评也很犀利,从连续两年邓超上春晚,到这一次《中国乒乓》的上映,可以看出央视对邓超确实是有一些偏爱。
这种偏爱不是很正常吗?就如同电影中中国乒乓的失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次失败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看看北大学子的发言,把邓超都说哭了,这是一种全心全意付出被认可的感动,无关票房。
再来回答网友的那个疑问,为什么不拍当下的中国乒乓球,为什么不去拍陈梦马龙?而去追溯90年代的中国乒乓。
因为我们不想让当代的年轻人,忘了过去的时代,成为一个只知道享受成功,却忘了通往成功的那条道路是怎么走的人?
不要做批评家,要做实践家。
与其批评别人的电影,倒不如从电影中悟出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