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些动辄以“亿”为单位定义市场价值的,很大程度上和通货膨胀以及屏幕数量有关,如果回到李连杰拍摄少林寺的时代,现在这些顶流,连“星”都算不上。
自从“韩流”进入内地市场开始,各种“流”就成了娱乐市场风向标,最开始盛行的就是“鲜肉”,一批“鲜肉帅哥”成了“顶流”,也在粉丝经济的推动下,开始了“饭圈儿”文化,出身不问出处,流量加持就行。机构在这个市场的操控能力,真是叹为观止。
这段时间互联网上尘嚣浮华的,只有艺人,没有作品,只有八卦,没有艺术。好像整个社会都只关注艺人的行踪和言行,“脑残”粉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记得有一次陪小朋友去看“仙剑”,看到剧场里95%的女观众,我震惊了。
那批顶流,因为一个吴亦凡,把“流氓化”的标签凸显出来,几乎在一段时期内,好像艺人都被扒了一遍,不是出轨就是生活混乱,“贵圈真乱”变成了内娱市场“流量圈子”的一个常态,也让“流量明星”的道德底线受到了怀疑和抵触。
随着主流大片和各类正剧的推出,一批演技派演员终于有了自己的市场价值,将即将“脑残化”的粉丝群体挤到观众群体边缘。但机构对流量的执着并没有放弃,毕竟,年轻受众群体才是流量支撑的主体。
在深度分析作品的当下,“顶流”的“文盲化”一下子很刺眼的暴露出来,先有王一博,后有赵露思,也许还会不断再挖出几个来也不奇怪。内娱机构很多都是从韩日港台的经验学习而来的,重形象不重内涵是肯定的,“割韭菜”才是根本,至于“韭菜”本身是否有“文化”,不是需要考虑的,已经忘记了“艺”就是文化本身。
这些现象的根源,还是要从我们文娱市场的土壤和培育机制说起。快速的城市化和互联网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深层次的带来的是文化意识的衰退和文化培育的匮乏。
现今的年轻一代,很多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已经开始无自我意识,对于文化的需求仅限于生存的知识获取,盲从和角色暗示已经成为趋势,加上信息偏好的引导,文化的沙漠化倾向已经出现了。在这样一个群体市场上,过于深刻的内容可能不会被太多人追捧,文娱市场的浅薄也是为了迎合这些“非理性”的消费,机构更是如此,趋利避害,不会为了艺人的素养去操心,只关心投入产出和流量维护。
所以,社会群体把艺人作为精神寄托,就是一种“精神躺平”,是不思进取的放弃。艺人不注重自身素养和艺术追求,就是一种行业道德的沦丧。公众人物就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承担起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责任,没有能力承担,就不要妄图享受社会文化消费的供养。
演艺行业管理,不需要增加一下从业资格考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