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虽然看似普通,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时刻。那天,上海聚集了13位来自各地的年轻代表,秘密召开了中共一大,标志着新党的诞生。但让人好奇的是,两位被广泛认可的党创始者——陈独秀和李大钊——却都没出现在会上。他们为何缺席?背后有什么秘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吧。
原来很多人以为中共一大是我们自己人自发搞起来的,但其实啊,这事儿得归功于共产国际派来的两位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各自拉起了共产党的旗号,全国各地跟着冒出了不少类似的共产主义小团体。不过这些小团体各自为战,名字五花八门,有的叫社会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小组,还有的干脆叫社会党,彼此间组织松散,既没统一的领导也没明确的目标。尽管现在党员已经有58人了,但他们仿佛是散落在祖国各地的点点火花,急需汇聚成熊熊烈火。记得1921年6月,共产国际的两位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来到了上海,在那里他们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头儿李达和李汉俊见了面。
听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报告后,大家普遍觉得应该马上开个全国大会,正式把中国共产党给成立起来,好让大家有统一的领导和行动。这主意一出,李达和李汉俊立刻就行动起来,赶紧联络各地的共产主义小团体,把代表们都请到上海来开会。共产国际不仅帮着出了会议的所有开销,还负责给代表们报销来回的路费,连远在广东的陈独秀都有份。这么一来,有了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才能顺利举行。可是,作为上海的党组织头头,陈独秀居然没去参会,他为什么没来,大家说法不一。人们普遍觉得陈独秀那股知识分子的高傲劲很明显,他反对共产国际插手中共的事务,坚持主张中共要自己作主。听说马林没直接跟陈独秀打招呼,反而是通过李汉俊来传达的邀请,还附带了200块的路费呢。
陈独秀收到那笔钱后,气得直跳脚,觉得马林这是在瞧不起他,于是火冒三丈地把钱甩进了垃圾桶。但说到底,这不过是个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还不知道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陈独秀因为接受广东省长陈炯明的邀请,在广州做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正忙着给大学筹钱建校,实在是忙得没空,所以派了包惠僧和陈公博去参加会议。另有一种说法则是,陈独秀可能对这次会议并不太上心。他认为现在全国的共产党组织还很小,党员数量不多,搞大会不太合适,反而可能招来麻烦。他觉得现在应该先想着怎么筹钱办学,这比开大会来得更有用。李大钊为啥没参加中共一大,这事儿比陈独秀的情况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说是因他在北京那会儿政治影响力太大了,成了北洋军警的眼中钉,得严加防范。
要是他直接去上海参会,肯定会吸引眼球,对会议安全有影响,所以他就让张国焘和刘仁静代替他去。据早期共产党人刘仁静回忆,上海寄来的会议邀请函到来时,李大钊正忙得焦头烂额,大家也没太把这次会议当回事,甚至都没人特意告诉李大钊。商量了一番后,他们决定随便派俩人去就行,最后挑了张国焘和刘仁静。有人还说,李大钊那时候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教北大课,又要管图书馆,还得筹备“少年中国学会”,还得忙活工人运动,真的没空啊。有人觉得这和陈独秀的看法差不多,就是觉得会议挺重要的但没意识到。那时候的共产党人对未来的形势估计不太准,也没看出这次大会有多关键,甚至有人说,要不是有共产国际的钱帮忙,中共一大可能都开不起来。
中共一大的召开,就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历史的长河,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把之前分散的共产主义小团体团结成了一个有共同目标的强大政党。虽然陈独秀和李大钊没能在现场,但大会还是高度认可了他们为建党付出的努力,选陈独秀做中央局的头儿,李大钊则成了中央委员。看历史,我们就能明白,中共一大之所以能召开,不是随便来的。因为有了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积极响应,这才有了这么个重大的历史时刻。陈独秀和李大钊没参加那次会,可不是随便一决定的,背后是好多原因凑在一起。他们怎么看待共产国际的插手、工作太忙,还有那时候觉得会议不太重要,这些因素一起拼成了那段历史的复杂局面。当时毛泽东在长沙共产主义小组里听了蔡和森的建议,就决定用“中国共产党”这个名字,这名字在那时候挺显眼的,后来还跟中共一大正式确定的党名一样。这事儿看起来挺巧的,但也说明了早期共产党人在找中国革命路子的时候,他们有挺高远的想法和眼光。
中共一大把各地零散的共产主义力量团结起来,还为中国革命之路点亮了明灯,撒下了希望之种。从此,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踏上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道路。中共一大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那时候共产国际帮忙,各地共产党组织也在努力,还有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的大贡献,还有一大代表们的齐心协力。这不仅是共产党成立的开始,还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得永远记住它。这段历史也教给我们,要学历史,别忘记初衷,肩负使命,继续为了实现我们伟大祖国的复兴梦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