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前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2007年一部叫《投名状》的电影,这改编自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即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发生于1870年的“刺马案”。
电影中的情节不可不谓是魔幻传奇:结拜,偷情,反目,复仇……应有尽有。但是这个案件的背后,真如电影描绘的那般离奇吗?
惊天一刺,奇案初现
同治九年七月廿六日,也就是1870年8月22日,是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检阅士兵的日子。检阅的校场位于马新贻官署西侧,因为距离很近,所以他检阅结束之后,在随从的陪同下步行回官署。就在快接近官署的时候,人群中突然有人用马新贻的家乡话菏泽话大喊“大帅!”
又突然冲出一个老百姓模样打扮的人,拦在了一行人的面前,呈上一本状子,说有事禀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历来官史野记有过多种不同的描述,在细节上也多少有些出入,但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就在马新贻低头专注看状子的时候,忽然冲出一个男子,扑到马新贻近前,举刀就刺,马新贻右胸中刀,被打得个猝不及防的随从们慌作一团,而刺客却也不逃,把刀一丢就是仰天大笑:“刺客就是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遂束手就擒。
伤重的马新贻随即被送医,但因为所受的是致命伤,挣扎了一晚后,马新贻给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留下一封“耿耿此心,死不瞑目”的遗书后便含恨去世。他的死意味着一场轰动全国的悬疑大案,就此拉开帷幕。毕竟这一刺,刺穿的不仅是马新贻的胸膛,还有晚清政坛的平静。
为什么会轰动全国呢?因为这桩案子属实太离奇。那就先从马新贻的身份说起吧,马新贻是两江总督,“总督”是清朝顶级的封疆大吏,全国一共九个,其中直隶总督因为负责京畿之地,责任重大,为九大总督之首,而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两江总督。
放到今天来说,两江总督大致可以理解为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含上海)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区司令,权力远大于现在一省的省委书记。
而且到了清朝,江苏、安徽一带早已成为全国上缴赋税和涌现一流人才的主要地区,某种程度上两江总督比天子脚下的直隶总督权力更大。而就是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朝廷重臣,居然在去衙门的路上被一个身份不明的老百姓用刀给捅死了!这种事情,你敢信?
马新贻,这位被视为晚清政坛中流砥柱的,为何会遭此毒手?而张文祥,一个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又为何会有如此胆量,公然行刺一位权势滔天的总督?
案件调查,迷雾重重
得嘞,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封疆大吏被人捅死了。而且马新贻是大清建朝以来被刺杀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也是“不胜骇异”,当即严令必须要查一个水落石出。
朝廷既已下令,那下面自然不敢怠慢,那就开始第一步,审问犯罪嫌疑人吧。按理说,行刺行为如此清楚,行刺之人束手就擒,案情应该很快就真相大白了。
然而意外就这么发生了,审理官员倒是很快就拿到了审讯记录,但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行刺之由,一味闪烁,毫无确供。”换句话说就是:人杀了,犯人我也抓了,但他为什么要杀人,我也不知道。杀人犯会没有动机?
这番鬼话,朝廷自然不信,也行,这个人审理不行,那我换个人你总得开口说话了吧。换来的人叫张之万,是慈禧太后的亲信。张之万这个人你可能不清楚,但他有个非常有名的哥哥——张之洞。结果呢,照样审不出。
问题就来了,张文祥罪行重大,审了快3个月还是不肯开口,按照清朝的酷刑制度,难道不会上刑逼供吗?其实也没有,因为张汶祥罪大恶极,所以不敢用刑——万一刑讯逼供中他两脚一蹬,没命了,谁敢负这个责任?
就这么拖拖拉拉几个月以后,审讯结果终于出来了:马新贻之前担任浙江巡抚的时候,剿办过南田海盗,张文祥还就和南阳海盗有勾结;马新贻查封民间放贷的时候呢,张文祥也在里面。
综合起来,怀恨在心的张文祥就找机会来报复马新贻了。这么大的事情,官方始终没有出面说明,那民间的各种猜测肯定会齐齐登场,总共出了三四个版本。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投名状》版本的原型《刺马》:马新贻在庐州任内时曾与捻军作战,结果兵败被俘。当时张文祥效力捻军,但早有投降清廷的想法。
马新贻被俘后,张文祥向他引荐了自己的兄弟曹二虎和石锦标,四人结拜为生死兄弟。后来张文祥找机会放了马新贻,并率部投诚,被马新贻编成“山”字营,冲锋陷阵。四人“共富贵”后,马新贻逐渐变心,又看中了曹二虎妻子的美色,两人通奸后,马新贻更是诱杀了结拜兄弟曹二虎。张文祥义愤填膺,决心报仇,寻找机会,最终大仇得报。
事实上,这个说法漏洞太多,比如马新贻在庐州任时对战的其实是陈玉成的太平军部队,而且他当时是正三品的按察使,这样级别的官员如果被俘又被放回,官方不可能不知情或没有记载。而且但这个版本流传得太快太广,以至于开始有人怀疑:热点传播如此之快,是不是有幕后推手?从犯罪动机和既得利益来推断:谁最希望马新贻死?马新贻最有可能得罪谁?马新贻死了谁能得到最大的好处呢?
刺马案”发生后不久,曾国藩就进宫面见了慈禧。曾国藩是在赴任前去听候太后指示的,而他要去赴的任,就是马新贻死后留下的两江总督之位。
其实这个位置也是曾国藩离任后留给马新贻的。马新贻被刺死案,轰动朝野,曾国藩哪有不知之理?
而慈禧让曾国藩去赴任,就是想让他赶紧把马新贻被刺这个案件查个水落石出。曾国藩临行前,自然想探探老佛爷的口风。因为除了民间传言最广的马新贻“见色忘友”版本以外,还有一个版本:这件事是湘军集团干的。
湘军集团的首脑,可不就是曾国藩嘛!太平天国剿灭后,和太平军作战的湘军成了大清朝最具战斗力和最强大的一支武装——但这支武装是属于曾国藩本人的私人武装。曾国藩是谁,权力场上的老油条了,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道理,太平天国一经剿灭,他就上书朝廷主动裁撤湘军,慈禧立马同意。
后来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调任直隶总督。虽然直隶总督地位最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朝廷希望曾国藩离开他的“老巢”两江一带,到自己眼皮底下乖乖待着。
毕竟湘军经过十多年的经营,两江范围早就是属于他们的绝对领地,曾国藩如果想自立为王,朝廷一定会被打得个猝不及防。而接任曾国藩两江总督职位的,正是和湘军集团完全没有瓜葛的马新贻。
马新贻初到江宁任上时,就有一个说法:当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时,曾放了一把大火,宣称太平天国十多年来掳掠和积累的惊人财富“不见踪影”而之后曾国荃开始在老家大兴土木,建造豪宅。
慈禧太后派马新贻上任,就是为了查曾国荃是否真的藏匿了珠宝。与上种种,曾国藩下令湘军集团除掉马新贻是完全有理由的嘛!
而慈禧太后让曾国藩查案,就是因为一旦查到幕后的主使者是曾国藩或其他湘军内的高级人物,那等于逼迫他们造反。慈禧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对付又一波的反叛,于是她干脆下诏让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的位置上,由他自己和刑部尚书郑敦谨重审“刺马案”。
而其所说:“马新贻办事很好”则为此案定了调子。前后拖了快4个月,曾国藩终于赴任。
真相难寻,博弈下的牺牲品
与曾国藩的迟迟不动身不同,朝廷派出的配合曾国藩调查的刑部尚书——郑敦谨接到谕旨后便已动身。郑敦谨以铁面无私、办案公正而著称,一路走来,名声甚佳,有“郑青天”之称。隆冬时节接到查案谕旨,郑敦谨冒雪赶路,在大年夜赶到江宁,第二天就关门审案。
但是,案犯张文祥还是那套说辞,什么也审不出来。无奈之下,郑敦谨只能与已到任的两江总督曾国藩私下商量,想听听这位正一品大员的意见。曾国藩到任江宁后,整天读书或会客,还为马新贻写过一副挽联,但对于审理案件一事,从不提一字。郑敦谨在审案时,曾国藩也只是坐在一旁,一言不发。
在这场政治博弈中,真相似乎变得不再重要。经过曾国藩和郑敦谨的联合审理,这场要案最终以张文祥的凌迟处死告终。一开始不断督促“彻查此案”的慈禧,最终认同了这个结果。
然而,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所有人信服。比如说,按理参与审问的人员都需要在这份报告上签字确认,但参审的江苏候补道孙衣言、山东候补道袁保庆(袁世凯的养父)拒绝签字。
1871年4月4日,“刺马案”的唯一案犯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被剖腹挖心,以祭奠马新贻。张文祥一死,也意味着这桩轰动全国的刺马案落下帷幕——尽管用马新贻弟弟马新祜的话来说,是:“终觉疑案之莫名,悠悠苍天,抱恨忠骨。”你看,连当事人家属都无法接受这个结果,只是身为棋子,命运早已注定,也知道到此结束了。
只是此案结束后还有一个小插曲,刑部尚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办理完案件后应该回京面圣述职。
曾国藩出于官场礼仪,送郑敦谨出江宁并奉上礼物,但郑敦谨分文不收,告别离去。当郑敦谨一行走到清江浦的时候,忽然上奏朝廷,说自己年老多病,就地归隐。他打发走了随从,就真的就地辞官,直到去世,也再未踏入京城半步。
张文祥被处死后5个月,1872年3月,曾国藩最终在两江总督任上突然病发去世,至此,这一被后世称为“刺马”的晚清重案,彻底落下帷幕。而那个慈禧派出的,想要清剿湘军势力的枪手和替死鬼——马新贻,究竟是怎么死的,已经没人关心了。
真相,难道很重要吗?或许政治,本来,就没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