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朝政腐败,君臣萎靡,不少贪官污吏都大肆敛财,其他大多数臣子也都难理国事。
新疆被侵扰后,清廷大臣多数都不愿意出兵收复,老臣左宗棠驳斥忠臣,亲自带棺出征。
这样一个爱国伟人的墓穴被人炸开,开国上将王震将军自然是勃然大怒,一定要始作俑者找个说法。

其实早在王震将军得到左宗棠墓被人炸毁这个消息的两年前,左宗棠的墓就已经遭到了一次破坏。
左宗棠墓原本挺大的,可以说是清朝大臣中最为完整且精美的墓之一,而且还有守墓人每天清扫。
但是世上的事情难免有不如意,尽管守墓家族想要世世代代守护左宗棠的墓,左宗棠的墓还是被毁了。

那时候,左宗棠墓的守墓人才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接替了家族的守墓事业,他的名字叫黄志清。
当时,黄志清一家守护左宗棠墓已经差不多一百年了,黄志清也很想继续坚持这项家族事业。
1975年的一个早上,当黄志清前往左宗棠墓进行例行清扫的时候,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一时不知所措。

只见原本宽阔的墓园被人从之间炸开,大多墓石都不知去向,而左宗棠墓的本体也被大量灰尘掩盖。
黄志清忍住悲伤,前去清扫左宗棠墓上的灰尘,又将散落在地的贡品石像等一一归位。
黄志清知道做这件事的人是谁,但他却也没有办法去阻止,甚至没有理由去责骂几句。

事情就在黄志清的默认以及左宗棠墓尚且完好的情况下沉寂下去,应当也没有什么波澜了。
但世界上的事情想来是祸不单行的,左宗棠的墓也不止遭到了这一次破坏,第二次破坏更加严重。
两年后,黄志清又一次来到已经缩水了很多的墓园里进行清扫工作时,却发现更加惨烈的一幕。

左宗棠墓上的石像,甚至是左宗棠本人的雕像全部被拆毁,石块散落一地,场面十分凌乱。
而黄志清急急忙忙前去查看情况时,发现了更为令人难过的事情:墓旁的盗洞和散落的尸骨。
这是盗墓贼的行径,他们不仅把墓穴挖开,取走了其中的陪葬品,甚至还把棺木打开,只为拿出左宗棠棺中的随葬品。

而左宗棠的尸骨则被盗墓贼随手丢在地上,这位为中国收复新疆的大臣成了地上的遗骨。
黄志清哆嗦着走在盗洞旁,一块块地将左宗棠的尸骨捡起,收拾在一起,又将其放回棺材之中。
事情发展到此,已经不是黄志清所能容忍的了,于是他告到了政府,而这事也传到了王震将军那里。

王震将军听闻之后,怒不可遏,认为左宗棠墓被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事情,当即要亲自处理这件事。
而王震将军如此生气的原因,除了左宗棠是爱国大臣之外,恐怕还有王震将军自己的经历。
新中国开国典礼之前,中国境内还有很多的顽固分子和反动派,其中新疆也还不是解放区。

王震将军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求前去新疆领兵,要为解放新疆尽一份自己的力。
在王震将军的指挥下,新疆的国民党残部很快就缴械投降,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抵抗。

而王震将军也因为促成新疆和平解放、提前建成鹰厦铁路以及革命战争时期的功绩,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也许正是因为王震将军对于新疆有自己的一份情感,同时左宗棠又是在清朝收复新疆的“前辈”,王震将军才如此震怒。

于是乎,在王震将军的敦促下,对于左宗棠墓的两次毁坏也有了结果,但拿到结果的王震将军却犯了难。
看到导致左宗棠墓毁坏的几拨人,除了盗墓贼确实要好好整治追查一番之外,其他两拨都不太好处理。
毕竟在王震将军查到的结果中,这两拨人也并非没有炸掉左宗棠墓合适的理由。

“队长!路线上有一个墓挡住了,不太好继续修路了啊。”一个工人来到施工队长面前说道。
“绕过去呢?不行吗?”队长刚问出来就知道自己少问了一个条件,于是补充问道:“那个墓有多大?”
工人将一张废纸撕开,跟图纸的大小比了比,又撕下了两圈纸屑,然后放在图纸上:“这么大。”

队长皱皱眉头:“这也太大了,不好绕过去啊,而且现在的方案石料都不太够,绕过去不可能。”
想了想,队长坚定地说:“看看墓本身在哪,避开,其他地方能炸开就炸开,炸出来的石头还能用来修路。”
这就是就是破坏左宗棠墓的第一拨人,乃是战备公路的修建方,左宗棠墓中失踪的石块也是被征用修路去了。

王震将军做过铁道兵的司令员,修过铁路,知道交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对为了修路而炸开左宗棠墓这件事没有办法去评判是非。
而那时的中国,很多东西都十分紧缺,炸开的石块用作修路材料也适得其用,没有办法去指责。
从道路规划上来看,左宗棠墓也是必须要被穿过的,一旦绕路,材料、人工都要大幅增长。

因此,施工队才做出了炸开左宗棠墓的决定,尽管有些不太好,但至少没有伤及左宗棠墓的本体。
第二拨人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也很难去苛责当事人,也就是当地的工程队,他们要修一座桥。
这时的条件依旧艰苦,修建石桥又需要石料,左宗棠墓中的石像也可以用来作为石材。

于是,这才有了黄志清看到的,墓园中的雕像、石像接连被毁的情况,这是为了村子的建设而做出的牺牲。
因此,黄志清也很难去责怪这两队施工队,毕竟当时条件艰苦,能够完成既定的建设任务已是不易。

盗墓贼的出现才是真正让黄志清恼火的事,因此,他才将左宗棠墓被毁的事情告了上去。
王震将军得到调查结果后也十分无奈,为了建设牺牲掉一部分的人文景观和文化也无可厚非,没有办法去处置施工方。

既然没有办法处置“凶手”,那就只能尽力去弥补了,左宗棠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终于有了机会。
那时候改革开放实行了好几年,国家实力有了增长,当地政府也终于有了钱来重新修缮左宗棠墓。
在政府的拨款之下,左宗棠墓也终于重获新生,墓园中的一应装饰和碑文石像,也都修缮完成。

修缮完成后,左宗棠墓也终于成了我们现在看到了左宗棠墓的样子,变得更为整洁美观。
除此之外,左宗棠墓此后又被湖南省列为了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左宗棠终于不用再担心自己的清净被打扰,后世子孙也终会把他有着归属感的土地变得更好。

而当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盛之后,也将不再会有借名人的墓来进行建设的事情,他们会在和平的土地上安眠。
但或许,对于这位年迈之时依然抬棺随军、视死如归的忠国之臣来说,自己的墓石用来修路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毕竟他生前就已经为了国家社稷的发展和国家的存亡而前去新疆抵抗他国的入侵了,又怎么会责怪后辈为了国家发展而使用自己的墓石呢?
信息来源:
左宗棠墓——百度百科
黄志清——百度百科
王震——百度百科
长沙79岁老人守护左宗棠墓,一家四代人已守139年——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