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宣布,向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股权,其中涉及巴拿马两个关键港口。
目前,对于这次大宗港口交易的争议集中在,到底是“在商言商”还是“卖国求荣”,成为国内争论的焦点。
近日,商务部官员白明发文表示,巴拿马运河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两个港口交易,关系到中国全球商业安全。李嘉诚“在商不言商”,卖港口经营权当然可以,但要符合商业逻辑。
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李嘉诚处置港口经营权时,却没有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而是“短平快”的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这并不符合在商言商的基本逻辑。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港口交易到底采取什么方式进行?
是否公开公平公正,这才是关键。
如果中国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竞标,与贝莱德等国际买家进行公平竞争,那么结果如何,谁也无法进行质疑。
如果在商不言商,受到威逼利诱,从自身角度出发,私下与贝莱德签订协议,当然应该受到社会公众的指责、谴责。
在历史上,央企对和记港口股标的购买意愿很强烈。
早在2015年,我国央企出价1500亿港元想收购长和港口的40%股份,李嘉诚直接拒绝,说价格太低。
当时涉及的港口包括了和记港口拥有的全球多个港口。但是具体名称没有列出,很可能包括其核心资产,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
据说,当时想参与购买的是以招商局国际、中远太平洋等4家央企组成的购买团,但最终未达成协议。
目前国际港口交易常用的方式有4种:
一是股权交易,比如沙特资本收购我们的盐田港、上海集装箱码头的股权。
二是特许经营权租赁,通过长期租赁协议获得港口运营权。我们中方企业以这种方式运营较多。
三是绿地投资,直接投资建设新的港口。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比较常见。
四是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这种方式最为公开透明,也能够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专家白明所指出的问题,就是质疑李嘉诚转让港口,为什么不采取公开招标?
我上网查询一下。
李嘉诚旗长和此次转让全球港口,明确提出是通过招标程序达成的初步协议。
在招标阶段收到了大量的投标意向书。通过筛选,最终确定贝莱德财团作为最终买家,并进入了独家谈判阶段。
如果上述消息属实。李嘉诚应该站出来,对自己的交易过程、规则,包括收到哪些投标意向书等情况进行说明、澄清。以告白于天下。
重点对公开招标的资格条款进行说明。
看看中国企业是否能够与贝莱德等国际财团同台竞争。
如果设置了歧视性条款,根本就是在排斥中资企业。
或者在最终筛选过程中间,已经暗定将贝莱德财团作为买家,这都将坐实李嘉诚“卖国求荣”的行为。
如果中资企业能够按照市场化规则参与公平竞争。最终败北,那么我们也就无话可说。
目前,李嘉诚并没有出面说明情况,介绍具体的交易方式与规则,让人不得不怀疑此次交易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