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历史的硝烟散尽,就没人记得了?抗战电影里的汉奸形象让人恨得牙痒,甚至到现在提到还会让人握紧拳头。
你还记得1965年的《苦菜花》里的那声枪响吗?冯大娘拿起枪,一枪就把王柬芝这个躲在小学校长身份背后的家伙给崩了。他害死了很多抗日志士,而且还可恨的是,他还把从外地转移来的兵工厂给举报了,使得星梅英勇就义,连冯大娘都被抓了。
当观众看到冯大娘把他打死时,都发出了欢呼声。
提起《地道战》中的汉奸,就不得不提到汤司令这位角色。刘江在剧中出演的汤司令角色,将这位华北治安军司令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家还记得他那句"高!实在是高"吗?每次说完这话,准没好事。"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抠出来"、"杀他个鸡犬不留",这些台词说得那叫一个狠啊!但最后呢?在西风口据点被高家庄的民兵给放倒了,也算是给他那句"给我放毒,灌水,把他们都闷死在里面"的毒计划画上了句号。
再次看1966年《三进山城》中刁德胜这个敌侦缉队长,简直就是一个趣味横生,活灵活现的人物。王洁人将这个角色的精髓表演得淋漓尽致 - 面对日本人小野,他卑躬屈膝,而与警备队黄队长又暗藏着心机,明争暗斗。
这三个角色啊,一个比一个怂,一个比一个坏。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在日本人面前装孙子,在老百姓面前耍威风。
最终结果是,要么是民兵打死,要么是自己人收拾了。
这哪是演电影?完全是在给后人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这些汉奸的下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背叛民族的人,最终不会有好下场。
回头再看这些角色,不得不佩服当年的演员们。他们把那些令人深恶痛绝的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使得几代观众都记住了那段历史。
这些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这些汉奸角色中,有一种更让人寒心的——利用亲情逼良为娼的戏码。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高大成这一伪警备司令的角色行为尽显其泯灭人性。李壬林把这一角色的阴险深深地刻画在骨子里,他到底有何目的?他意图通过利用母子亲情来削弱杨晓冬的意志,逼迫他交出情报。
他完全没想到,杨晓冬竟然是个宁死不屈的硬骨头!而且,更令他没想到的是,杨母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战斗下去,竟然选择了跳楼。
这段情节使很多观众泪盈满眶,同时也让人更憎恶那些丧失了天良的汉奸。
再来说说《新儿女英雄传》里的张金龙,他从一个有爱国心的普通士兵,逐渐变成了民族的败类,这个过程被谢添演绎得极为到位。
他先是对自己的妻子杨小梅进行虐待,逼得杨小梅只能逃到姐夫那里寻找出路。之后,他又假惺惺地表示支持抗日,可不久之后就投靠了汉奸何世雄。
这种人真是叛逆至极,背叛了家庭、背叛了民族,终于被牛大水领导的抗日自卫队抓住,真是自作自受。
要说怂,《甲午风云》中的方伯谦得算一个。先不说他担任"济远"号管带的事情是否存在什么猫腻,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就让人很生气。
在日军偷袭高升号时,指挥官却临阵脱逃,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引发了水兵们的愤怒,他们最终无法容忍,将其处决。
周文彬把这个角色懦弱和自私的特质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直骂娘。
你看这三个人,真是一个比一个过分。高大成利用亲情,张金龙背叛家庭,方伯谦临阵脱逃。他们的结局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背叛没有最后底线,一旦开始,就会越走越远。
这些角色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他们都触及了人性中最敏感的一部分——亲情和忠诚的抉择。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敢于揭示这些复杂的人性特质,这也是非常可贵的。
虽然这些故事发生在过去,但它们的警示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非常重要。毕竟,背叛从来都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步步的沦陷。
要说这些汉奸中最气人的,就是那些隐藏在乡村里的狠角色,他们背着乡亲们,按背地里出卖乡亲的勾当。《平原游击队》中的杨老宗这一角色被安震江演绎得入骨三分。杨老宗年事已高,却偏偏还要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实在令人愤恨。
李庄在转移粮食的时候,竟然不顾年老体弱,硬是从后院墙头翻出去给鬼子告密,这不是典型的资深老汉奸吗?他儿子杨守业跟他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见汉奸的基因真是代代相传啊。
我们接下来再来谈谈《地雷战》中的那个汉奸队长,牟长令将这个角色的阴险狡诈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在人前装作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实际上却内心阴险。
趁着民兵夜间抢收的机会,日伪军偷袭了赵家庄,把村民都给掳走了。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竟然还装成货郎接近小铁蛋,谎称自己是16团的,到黄村执行任务。
幸好铁蛋机灵,说出了"没关系,不见鬼子不挂弦儿"这句话,否则这老狐狸真的就得逞了。谈起伪装成笨蛋的卖国贼,《鸡毛信》里的歪嘴堪称一绝。程之扮演的伪警队长让人恨得牙痒痒。海娃原本是要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但被他和黑狗子队长纠缠,最后被迫跟着日伪军。
幸运的是,海娃机智勇敢,与鬼子小胡子队长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最后成功地将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
你看看,这些隐藏在乡村的汉奸,可谓是一个个都极具心计。有的装出老实的样子,有的则变换各种身份,但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坑害乡亲们。
这些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将乡村生活中潜藏的"鬼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其恨之入骨,恨得牙根痒痒。
这些角色提醒我们,在抗战年代,敌人并不仅仅是举着枪的日本鬼子,还有那些隐藏在暗处,表面上装作是中国人的汉奸。他们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熟悉我们的生活,了解我们的弱点。《小兵张嘎》中那个吃西瓜的胖翻译官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
那个吃西瓜的戏,直接把汉奸的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你看他那副德行:"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真是欠扁的语气!但是罗金保的一句话就让他噎住了:"你没听人说吗?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这话说的多痛快,说出了多少观众的心声。
其实啊,这些汉奸都有个共同特点:见到日本人就点头哈腰,见到老百姓就重拳出击。你看《地道战》里的汤司令,对日本人那个点头哈腰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再看《三进山城》的刁德胜,他在小野面前卑躬屈膝,见了八路军却又如同虫豸般胆小。这帮人最拿手的就是当两面派。
讽刺的是,这些人总以为自己能够一直这样得意下去。但是,他们忘记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咱们走着瞧”。就像罗金保所说的“拉清单”,早晚有算账的一天。
这些由五六十年代所拍摄的电影之所以能让人们世代记住这些角色,就在于这些角色太真实了。这些角色的内心两面性、欺软怕硬的行为,不就是那些汉奸们最真实的写照吗?他们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叛徒的本质:再怎么掩饰,也无法掩盖他们内心的卑鄙。
这些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通过角色的演绎,让观众永久记住了这段历史,以及这些小人嘴脸背后的大写真相。回顾那些五六十年代的抗战电影,每一个汉奸的结局都像一记重锤,重重地敲击在观众的心上。
有人被民兵杀害,如《地道战》中的汤司令,在西风口据点被高家庄的民兵处决;有人被同胞审判,如《甲午风云》里的方伯谦,被水兵们愤怒地杀害;还有人被抗日武装俘虏,如《新儿女英雄传》的张金龙,被牛大水带领的抗日自卫队捕获。
观众能记住这些角色几十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结局都非常解气!从1951年的《新儿女英雄传》到1966年的《地道战》,这些电影中的汉奸形象已经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民族记忆。
"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这句话是《小兵张嘎》中罗金保说过的,简直就是给所有汉奸判的死刑通知书。
这些结局告诉我们,选择站队错误会让我们站到人民的对立面。例如,《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高大成错误地认为自己能用母子情软化杨晓冬,结果不仅害死了杨晓冬的母亲,也使自己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