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2岁半在家门口莫名失踪,有个熟人同时消失,她嫌疑最大

哈哈唠一娱娱 2024-11-20 15:22:38

"那天晚上要是我能早点叫孩子们回家就好了......"54岁的彭中正说这话时,眼里泛着泪光,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照片里,是一个白白净净、粉雕玉琢的小男孩,那是他2岁半的小儿子文文。

这个让彭家永远难以释怀的噩梦,发生在2002年7月26日的夏夜。昆明的夏天,晚上9点天还没完全黑。文文和哥哥跟往常一样,在盘龙区城中村的家门口和其他孩子玩耍。

"当时文文穿着件淡灰色的无领毛衣,下身是咖啡色的裤子,脚上还穿着拖鞋。"20年过去了,彭中正却清晰地记得儿子失踪时的每个细节,生怕遗漏任何可能找到儿子的线索。

那天晚上,他和妻子忙完活儿回到家,发现孩子们还在外面玩,就喊他们回家。可最后,只有大儿子一个人回来了。

"文文呢?"

"弟弟不是跟在我后面吗?"

大儿子天真的回答,成了压垮这个家庭的第一块瓦。

起初,他们以为文文就在附近,带着街坊邻居翻遍了每个角落,下水井、绿化带都找遍了,可哪里都没有文文的影子。

直到有邻居提醒:"会不会是被人贩子拐走了?"这个可能性让彭中正夫妇瞬间慌了神。

更让人不安的是,当地一个叫王某的熟人,在文文失踪的同一天也mysteriously消失了。这个巧合太过蹊跷。

"那个王某结过好几次婚,就带着个女儿,平时也没个正经工作。"彭中正说起这个人时,眼神里充满复杂的情绪,"她和文文同时不见了,这事太奇怪了。

让人心寒的是,事后他们才知道,就在文文失踪前的4个月,这个城中村里已经接连丢失了3个孩子。"城里人和村里不一样啊,邻里之间都不熟悉,谁家出了事别人都不知道。

彭中正说这些的时候,声音里带着深深的自责。

那年,文文才2岁半,还是个穿着拖鞋、小脚丫在村子里蹦蹦跳跳的小不点。可就这样,他消失在了那个夏夜里,像是被夜色吞噬,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而这,仅仅是彭家漫长寻子路的开始......

寻找文文的路上,彭家曾三次触碰到希望,却又三次眼睁睁看着希望破灭。每一次希望的消散,都像一记重锤,击打在这个家庭脆弱的心上。

第一次希望来得措手不及。当时是邻居提醒彭中正:"寻子要先查查身边人,这种事通常都是熟人作案。"这句话让他猛然想起那个同时失踪的王某。

托人找到王某前夫的电话后,对方说她去外地办事,很快就回。彭中正夫妇不敢错过这个线索,在王某住处日夜蹲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了她的出现。

"当时我们立刻把她带去了派出所。

第一条最重要的线索,就这样断在了半路上。

第二次希望来自一个神秘来电。那通电话像一道惊雷,给了彭家一个更具体的方向:"抱走文文的不是别人,是王某的亲弟弟。

电话那头的人说出了很多细节,每一个都能对得上号。对方还表示愿意帮忙找回孩子,只要给些补偿。

"当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只要能带回文文,花多少钱都行。

第二次希望,又一次化为泡影。

时间来到近几年,为了扩大寻找范围,彭中正夫妇在儿子的帮助下学会了网络直播。他们没想到,第三次希望会在直播间出现。

"有个网友说,他们村里有个人长得特别像文文,还给了我们具体地址。

三次希望,三次落空。这些年,彭中正走访过贵州、云南的福利院,跟着其他寻亲家庭一起摆过地摊,但始终没能找到王某和她弟弟的踪迹。

"有时候会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文文现在过得好不好?"说这话时,彭中正的眼神望向远方,仿佛在寻找那个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小身影。

每一次希望破灭,都让寻子之路更加艰难。但对彭家来说,只要还有一线可能,他们就不会放弃。

1993年,彭中正和妻子的人生,在一个重要的决定中转向了新的方向。

那时的云南宣威,是个典型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能养活孩子就算是本事了。彭中正虽然比很多人幸运,上过三年学,但家里实在没钱,只能早早辍学。

彭中正的妻子比他小4岁,在当时的农村,女孩子连学也没得上,"早晚都要嫁人,读书没用"是老一辈人的想法。

但她是个特别会过日子的人,这也是他们后来能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关键。

结婚那年,外出打工的风潮正好刮到了他们村。年轻的夫妻俩看着周围的人都往城里跑,也动了心思。

"那时候想着,总不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吧?"彭中正回忆起当初的决定,眼里还带着憧憬,"就想着去昆明试试。

就这样,他们成了"春种秋收"型的打工人。每年开春把庄稼种好就出去打工,到了收获季节再回来。在昆明盘龙区的城中村里,他们租了间房子,开始了城市生活。

文化程度不高的夫妻俩,能做的都是力气活。一开始在工地上做小工,省吃俭用,终于攒够钱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那时拉一趟货才5块钱。"彭中正笑着说,"后来换成摩托车拉客,再后来攒钱买了辆面包车,日子总算好过了些。

1996年,他们的大儿子出生了。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妻子就在家照顾孩子。2000年,文文的降临,让这个家更添了一份温暖。

"文文生下来白白净净的,特别招人喜欢。"说起小儿子,彭中正的脸上泛起慈爱的笑容,"那时候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全家四口在一起,特别热闹。

每天晚饭后,兄弟俩最爱在门口玩耍。哥哥在前面跑,弟弟在后面追,成了街坊邻居眼中最温馨的风景。

谁能想到,命运的转折点就藏在这样平常的日子里。

可是上天和他们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2002年的那个夏夜,不仅带走了他们的小儿子,还带走了这个家庭好不容易攒下的所有希望。

文文失踪后,彭中正的人生被一分为二:一半用来打工挣钱,一半用来寻找儿子。现在的他已经54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寻子的决心却从未减弱。

"最开始的4天,我和他妈在火车站守着。"彭中正说起那段日子,眼神里满是疲惫,"吃也在那睡也在那,生怕错过任何可能带着文文经过的人。

见到抱着孩子的就上去看,看到裹着头巾的就想掀开确认。好几次他媳妇被人骂神经病,但他们不在乎。

"找孩子嘛,脸面算什么?"说这话时,彭中正苦笑着摇头。

火车站守了几天没结果,他们才意识到,人贩子可能会开私家车。于是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搜寻。虽然认识的字不多,彭中正还是手写了一张张寻人启事。

"电线杆上贴满了,被人撕了就再贴,换个角度继续贴。"但让人心寒的是,20年来,一个有效的电话都没接到过。

为了寻子,他们卖掉了赖以谋生的面包车。一年分成两半:春夏就去工地上做钢筋工,干最苦最累的活儿;秋冬则踏上寻子之路。

"出去一趟至少要1000多,住不起旅店就睡桥洞。"彭中正说得云淡风轻,"就买点馒头对付,能省就省,就是车费省不了。

20年来,光是寻子就花了近1万元。对一个靠出苦力谋生的人来说,这是多少个日夜的辛劳?

有一次在云南找孩子,钱花光了连张火车票都买不起。彭中正想着走回家,却在高速收费站遇到个好心司机,不但让他免费搭车还请他吃饭。

"我问他要多少钱,想把饭钱给人家。

这些年,彭中正走遍了贵州、云南的福利院。可那里的孩子大多有残疾,哪有文文这样2岁多、健康的孩子?

他还跟着其他寻亲家庭一起摆地摊,看着现场有人跪着,有人哭着。那一刻他才真正懂了:在寻子这件事上,什么钱啊面子啊,都不重要了。

现在的彭中正,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只要一想到文文可能在某个地方受苦,他就恨不得再多一分力气。

"真希望哪天在工地干活的时候,能接到文文的电话。"说这话时,彭中正的眼神望向远方,"就叫一声'爸爸',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0 阅读:1

哈哈唠一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