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董卓大喊6字被后世耻笑千年,如今却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

张守小科普 2024-10-18 14:50:27

熟读国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董卓在临死之前说了六个字:“吾儿奉先何在。”这句话被后世耻笑了千年。

谁知千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却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口头禅。

董卓为何要在临死前说这样一句话呢?他口中的奉先又是何人?为什么,偏偏“吾儿奉先何在”成为了当今年轻人的口头禅呢?

董卓之死

大家都知道董卓是被吕布杀害的,但是关于吕布杀害董卓的原因,《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却是不同的说法。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我们大体可以解释为:

吕布杀丁原后,带领并州军投靠董卓,董卓军队内部矛盾冲突严重,并州军由于不是董卓嫡系,在军队中地位低下,时常遭受排挤和欺辱。

吕布不忍看并州军被如此轻视,加上董卓此人残忍好杀,于是在王允的建议下,两人合谋杀死了董卓。

而《三国演义》却给吕布杀死董卓增添了一抹迤逦的色彩。

说王允见董卓残忍嗜杀,百姓苦不堪言,他很想杀掉董卓换百姓安宁,然而自身却能力不足,于是他将希望放到了勇猛的吕布身上。

可是此时的吕布已经认了董卓当义父,那什么情况下才能让吕布和董卓反目成仇呢?

都说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既然这对“父子”关系如此紧密,那不妨来一个美人计,看看吕布这名英雄好汉过不过得了这美人关。

于是王允找到府中的一名歌姬,将其收为义女,此女就是貂蝉,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

他先是将貂蝉引荐给吕布认识,在吕布对貂蝉心生爱慕之心后,又将貂蝉赠送给董卓,此后貂蝉更是在这两父子间辗转挑拨。

董卓在知道义子喜欢貂蝉之后,原本打算将貂蝉送给吕布。

谁知貂蝉一边在董卓身边表明生死相随的决心,一边又在吕布耳边轻言被董卓霸占的无奈。

吕布就在这样的美人计下怒气高涨,打着“有诏讨贼臣”的旗号刺死了董卓。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讲,当时的董卓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他把持朝政、滥杀无辜,遇到的刺杀更是数不胜数,对于世人而言,杀死他的,就算不是吕布,也可能是张布、王布……

但董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坏的,他年少时也曾是世人交口称赞的英雄。

年少亦是英雄郎

董卓字仲颖,出生于陇西郡临洮县,也就是如今的甘肃岷县,陇西山高水险,民风彪悍,又与羌地接壤,并不是一个繁华的地方。

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县尉,但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即便董卓生于官宦之家,家庭条件也只是比当地的普通百姓要好上一点儿。

董卓年轻时是十里八乡交口称赞的好儿郎,他年少习武,武艺不凡,为人又大方豪爽,放荡不羁。

也是在他性格的影响下,董卓结交了一帮羌人好友。

史书记载,在董卓回家务农之后,有一天,他的一帮羌人朋友来董卓家里看望他。

家境一般的董卓没有好酒好菜,把家中的耕牛杀掉来招待朋友,这件事让羌人大为感动,其中还有好几个羌人首领。

这几个首领回去以后召集其部落群众,听到首领所讲的事情后,羌人亦深受感动,竟自发凑出了近千头牲畜送给董卓。

这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对董卓的称赞之事。

等董卓长大成人以后,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担任了陇西郡负责地方治安的一个小官吏。

由于当时胡人经常作乱,掌管当地军事与民生的凉州刺史经常为此头疼。

在朋友的推荐下,凉州刺史招募董卓为从事,安排他处理胡人作乱之事。

青年时期的董卓武艺高强又作战勇猛,斩获了数千名胡人,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提拔,将他推荐给了朝廷。

从此董卓正式进入官场,开启了他人生几十年的从政生涯,进入朝廷不久后,董卓被指派跟随张焕平定羌人作乱。

这一次董卓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的赏赐如流水一般送到了董卓的家里,这让董卓更加坚定的好好为官的决心。

前面我们说到,此时的董卓还没有“黑化”,依旧是一个大方好爽的好儿郎。

面对朝廷的赏赐,董卓并没有收下,而是全都分发给了和自己一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兄弟,这让董卓的威望再一次提高。

从那以后,董卓在官场上更是如鱼得水,多次高升,他曾先后出任了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其中西域戊己校尉的管制仅次于将军,原本正是董卓春风得意之时,然而官场如战场,人心险恶更是比战场复杂的多。

彼时的董卓哪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在与其他官员的明争暗斗中,董卓所在的阵营溃败,董卓因此被罢官免职。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由于他能力过人,后来得到了司徒袁隗重用,再次翻身,先后出任并州刺史和河东太守。

在职期间,他又参与了平定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

黄巾起义中,董卓曾因久攻不下被罢免,谁知紧接着,以韩遂为主导的凉州起义爆发,朝廷因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人手又重新启用了董卓。

平定凉州之乱后,董卓再一次大受嘉奖,一时风头无两,也是这几次的经历,让董卓对权力有了新的认识。

废帝专权成奸臣

中平六年,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在非常平常的一天,突然接到了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的密召。

原来十常侍在京中弄权,长官密诏要求董卓秘密进京诛杀十常侍,行至半途,大将军却又反悔了。

此时的董卓早已经意识到,一旦诛杀十常侍,自己手中将会获得无上的权力,届时十常侍的残余势力也会收入自己麾下。

回想起前几次上峰要求自己交回兵权的事情,董卓更是不能再忍下去,于是在大将军要求暂停进京的情况下,董卓没有听从命令,继续向京城进军。

直到董卓的大军逼近京城,十常侍的官职被朝廷罢免,与此同时,在大将军何进的在一起要求下,董卓选择撤军。

公元189年,何进和袁绍想要彻底铲除宦官势力,却遭到了当时何太后的阻止。

并且大将军想要杀十常侍的消息被十常侍知道了,十常侍借着要给大将军道歉的由头,将何进骗进皇宫并杀害了他。

一时间,朝廷大乱,血流成河,各方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当时的皇帝汉灵帝也只能逃走。

当董卓得知消息后,立马派兵加速赶回都城,得知皇帝逃到了北邙山,董卓赶紧往北邙山赶去。

最终董卓带着小皇帝刘辩浩浩荡荡回到京师,立下了救驾大功。

董卓仗着救驾有功,又有兵马在手,开始在京城弄起权来,甚至还废了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即位。

此后的董卓专断朝政,威震天下,祸乱朝纲,位极人臣,甚至还流传着“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的谣言。

《三国志》这样评价董卓

《三国志》中,作者陈寿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文墨来书写董卓的生平,甚至单独为他开了列传。

在陈寿的笔下,董卓的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饱满。

董卓年少时有情有义、谋略超群,同《三国演义》中的董卓比起来,可谓是给董卓增加了许多美好正直的形象。

对此有人开始质疑,《三国志》中对董卓的评价是否是中肯的?有没有粉饰太平,平白给董卓的人生履历增加许多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

在小编看来,作者陈寿笔下的董卓是符合历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陈寿不单单是一个作者,更是一名出色的史学家,作为“史学家”这个职业,陈寿没有必要为董卓平白无故的夸大赞美。

董卓起家于微末之时,如果不是他本身具备许多良好的品质,相信大家都不会去追随他。

没有祖荫庇佑,没有贵人相助,单凭董卓能从一个小小的治安管理员逐渐成长为河东太守,可见此人前期有着非常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智慧。

而《三国演义》虽然依据史实编写而成,但终究包含着小说的性质。

只是时间已过去了千年,董卓的故事也终究成了笑谈,人已作古,是非功过也是任人评说罢了。

现代年轻人的口头禅

现如今,对于历史事件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道理,网络上的年轻人不再盲目相信和遵循,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求证真实的一切。

可是为什么董卓的一句“吾儿奉先何在”,成为了年轻人的口头禅呢?

回到董卓当时身处险境之时,他最信任的义子吕奉先不在身边,慌张之下,他想奉先可以挡在他的身前保护他,或者两人可以并肩作战。

然而当吕布身骑赤兔马,手拿方天画戟来到他的面前却是为了取他的性命时,对当时的董卓来说更是诛心之举。

如今网络让这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但是人们的心却越来越远,有许多网友们曾在网上表示,自己在生活中并没有朋友。

身边的同事们戴着面具,谁也分不清楚面具底下的那张脸是忠勇的义子,还是害人的吕布?

而网友们发出的一声声“吾儿奉先何在”,除了调侃之外,更多的也是对孤独的一种宣泄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是残暴的董卓,还是勇猛的吕奉先,都已渐渐湮灭在时间的洪流中。

我们通过各种书籍了解他们的故事,慨叹着他们的结局。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 阅读: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