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柯本被称“伟大”,这是他作为一个人最悲哀的地方

星期六文艺 2024-08-23 22:09:01

文:野人五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星期五言:曾几何时,我跟所有摇滚青年一样,疯狂地扒着涅槃乐队的歌曲,把味着科特·柯本的歌词,讨论着他们的八卦甚至模仿着他的弹琴姿势。我们把涅槃乐队和科特·柯本奉成了神。

当然这跟媒体的炒作,出版商的盈利,圈子的社交驱动不无关系。但同时那也跟青春期的荷尔蒙,跟社会情绪,甚至跟某些人格缺陷息息相关。而当这些负面、世俗的东西跟“名人”光环捆绑起来兜售给某些特殊群体的时候,“伟大”便危险了!

*我们不妨拿科特·柯本的自杀行为来做例——大众普遍把这一新闻事件与涅槃乐队以及科特·柯本的摇滚精神相连,甚至把他尊为“摇滚英雄”。却鲜有人知科特本人在中学时代就在跟身边的朋友炫耀“自杀”了——他会乐此不疲地跟大家讲电影里的自杀,讲吉米·亨德里克斯的自杀,他甚至还自己拍了个自杀的短片……另外科特本人在讲述这些的同时也在告诉别人:自己将成为明星!

大家看到其中的名人捆绑、盲目跟随、自我炫耀的动机了吗?

我们在此用到了“炫耀”一词绝不是空穴来风:如果你看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青少年题材电影,不难发现那一代问题青年对“死”的盲目崇拜与冷漠旁观,可见这是一种集体的病态社会现象。即便是未来的明星,也不例外。

*再拿科特的身世来说——媒体出版物往往喜欢把科特·柯本放到一个受害者地位,描述其种种家庭不幸诸如父母离异之类事,却很少人提到科特为赚取绝对宠爱不惜挑拨两家人的关系,欺负其年幼的兄妹。可见“受害”是相对的,从整个社会角度,没有哪个弱势群体不是受害者,包括科特的生身父母甚至他的继母(各种资料都显示了科特家人对其爱不弱,包括旁亲)。

如果没有更宽更广的视角来看待这位摇滚明星的童年与青年,一味地把他的生事戏剧化、悲剧化、去平凡化,势必会对一些人产生误导。

最可怕的是“吸毒”——摇滚界一贯流行演化出一种“命运论”:仿佛柯本的病态、暴力、自残、嗑药行为是其天生本我所致,鲜有人逆向思考“毒品”对其人格的扭曲与改变。或者说,我们认知的科特·柯本还是科特·柯本本人吗?!

或许有人会说:不管他为人怎样,但他的作品的确牛逼!

我承认科特的乐感乃至创作天赋,但那要被放到一个固定的年龄段乃至时代区间里来看——如果你在某一时期或某些经历场合下被涅槃的东西打动或启发,那没问题,那一定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但如果你一辈子抱着涅槃那几首歌几盘专辑喊牛逼,多少就有点假了!

我相信如果科特·柯本活到现在,他的创作乃至他的艺术境界绝不会停留在一个“少年心气”上,他甚至会像 Radiohead 或 Sonic youth 那般跨界创造出更多更具颠覆性的作品。

然而然而,这都是假设,都是悖论,因为他自己就在27岁把这些可能性给断送了,或者说他自己都对自己的天赋没把握。

那么科特·柯本以及他的涅槃乐队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认为那要把它放到一个更为广义与全面的角度去看,在此向大家推荐这本:《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

与其说这是一部名人传记,不如说那是一张人格解剖图——作者将其主人公所处的人际、家庭三代背景关系、社会乃至个人采访交相呼应跃然纸上。更甚者,一些当事人叙述细节被罗生门式地排列开来,以供读者自行分析判断。

于是,一个更为羸弱,更具普遍性乃至更为平庸化的 科特·柯本 被呈现到世人面前。

*在此引述出品方的一段介绍文字以便大家选择阅读:

……《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不仅为读者呈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地下摇滚乐的辉煌群像,更将其中心人物科特·柯本不为人知的一面发觉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的故事,更是一个孤独的、始终渴望爱的孩子的故事。

*再来引述一段前言以便大家对作者成书态度有所了解:

《重于天堂》的写作,历经4年的调查,400场采访,阅读数不尽的、一柜子一柜子的文件,收听几百段音乐录音,度过许多不眠的夜晚……

但愿这些文字和这本书能为大家打开一扇“人性之旅”的门,而非仅仅停留在一个摇滚明星的履历表以及他的那几盘专辑上。

0 阅读:32

星期六文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