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是笔法的一个“秘密”。原作的可贵就在于它保留了速度的痕迹,而复制品丢失了相关信息。虽然痕迹都在,但没人指点的话,对于速度的变化也不易明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大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明白速度在字中发挥何等作用。
高水准就是在功力的基础上的抒发:高水准者加上速度才能完成通神的笔触,随势的走向,绵亘的行气,以及果决的随机调控,瞬间不测的自然变化,心手合一的境界,与内容相通的达意。
一、速度,是潜意识
速度让每一笔触都不存在思考,都更自然,更准确,也更达意。具有速度的书写靠的是在书写中练就的潜意识,这包括用笔的潜意识、结构的潜意识、连接与避让的潜意识等等。如果这些意识在写的时候还要去想、去思考的话,就不可能写出速度。潜意识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
用笔的最后完美也是靠有速度的书写来完善的,因为很多用笔是必须在一定速度下的动态中才能完成的,因为古人就是在这种动态中写出这些笔画的。
二、字速形成字势
速度带出走势,走势不是做出来的,摆出来的,是十足走出来的!走要有速度,有人在羡慕《兰亭》中多少个“之”字的变化,如果细究的话不妨也列出其前后的字,就不难看出所有的不同不是故意,是随“意”,是随上下字的意。随意也是一种潜意识。
写出速度才能根据字的自然结构,上下衔接的笔顺,利用字中的畜力、张力、拉力自然的拉出走势,没有速度就拉不动更拉不活,(当然各种笔的变通,形的变通都要处于可以随意调动的状态)。没有书写速度时是机械的形,所谓的变形是人为的构成和角度的拉动,像搭板子、排积木。有了速度,形是可以在书写中拉变的,速度像是指挥棒,指得快,承接得快。一势接一势,势势相连。我们见到的古人的每个字形实际上都是因为上下或左右的关系而在书写速度中拉变形了的字,如果单纯地把集到的字组合在一起就不贯通了。
三、速度形成气脉
呼吸的停顿,加墨的停顿,词句的停顿,换行的停顿都在加减速中完成,笔软要提气,墨多要加快,墨少要放慢。一句接一句要有不同的感受,换行、拉纸都要屏气延续,把所有在字中的连续要由不同的空中停顿来组合就象是穿针引线,没有一定的速度就没有穿的原动力。涩出是推,润处变拉,所谓真气鼓宕,都来自速度的转换并通过提按而产生出来的。气脉的张弛形成韵律,韵律透射出气息。
四、速度观对应调控力
这种调控只能靠心,如果靠眼比量以后,再用手去调整的话就根本写不快,写不快不算,还煞费脑筋。所谓意在笔先,即是笃定地书写,写着一个字已想着下几个字了,而想的也根本不是具体的字形。这时的字就像是一种感觉,形只是这种感觉流露以后落在纸上的结果罢了。这种调控之随机,没有人能教的了,完全靠自己的修养和才华。调控能力也是自己的风格表现之一,这种能力是无法模仿的。
因为临者学的到用笔、学的到结构甚至也能对付成篇,但是就是没有这种运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产生出变通,很多人机械地去学这些随机的变通是很愚蠢的。几年前见到毛泽东的字由手卷仿成了立轴,很像,但是除了豪气天壤之别以外,哪有小手卷的每一个字都照原样放成了立轴字形都丝毫不改的?
五、速度产生意外变化
速度产生了瞬间的变化,这种变化之美,本人写时意想不到,后人再也写不出来,但偏偏被人喜爱、被人模仿。
这种瞬间的变化不是求来的,但条件够了加上速度就产生得出来。有些精彩也是速度的某种失控。要读懂前人的失常,但不要去学。要体味如何失常,了解如何失常。我们也会失常,但不要失态。这种失常就是某种纯真。自然的纯真是学不来的。白谦慎写的“娟娟发屋”最主要的就是讲现代人的临习已经走入了重复、复制的死路。没有了天真,反而向天真的路人学天真,其结果只有东施效颦!
天真来源于哪里?一是无知,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要么就是要学的通透,通透了加上速度就自然而然了,这时候的不测的变化更加微妙动人!我们的“不测”就是来人的惊叹!
六、速度让心手合一
速度的快慢很难标准,想在实用的时候当然是以又快又好为准,但现在我想这个快可定义在来不及想那么多,只够想内容就好了。快不一定能保证心手合一,但只有达到一定速度,才能忘我,才能心手合一。
不同书体是有速度差别的。现在有很多人写行草慢的不行,楷字更是象甲虫爬,古人写楷书的速度不可能那么慢,否则连不成气。行书更是如此,晋、唐、宋存世的很多字迹都是以书札的形式,都很有速度。草书的势更非慢书可得。速度很难定义,因为前人多已运用习惯了,故书论中似乎很少提及,到了今天改实用艺术为“纯”艺术时自然不能不提了。
其实古人和我们一样在用一样的工具写字,碰到难写的地方就慢些,顺手的地方就快些。用我们在书写中感受的快慢去读字帖中的“速度”。再指导我们去实践。由还原古人逐步走向还原自我。最后的自我就是将来的古人!
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