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明朝算是最值得书写和研究的朝代之一,不仅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而且也因为明朝的皇帝几乎个个“不同寻常”。
明朝前期,包括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内的几个皇帝,都可以称得上是有为之君。但中后期皇帝几乎个个都是“问题皇帝”,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国家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难道皇帝对自己的接班人不进行培养吗?恰恰相反,明朝有一套完整的接班人培养制度,但这套制度显然出了问题。
明朝皇帝像
一、明朝之前的皇帝接班人是如何培养的?班固在《汉书》中写道: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由此可见,历代王朝对宗室教育都非常重视。只有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才能保江山永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来对皇室接班人有着一套完整的培养和教育系统,这套系统发源于贵族教育,覆盖了皇室子弟和依附于皇室的宗室子弟。因此广义上可称做“宗室教育制度”,狭义上称做“东宫制度”。
本文的讨论对象仅限于“东宫制度”,即皇室子弟培养制度,不包括宗室子弟。
明朝前期地图
东宫制度的建立,根本上是为了培养皇室接班人。因此,皇帝制度尚未确立的先秦时期,东宫制度根本无从谈起。
此外,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而东宫制度作为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是自然而然的事。秦朝的东宫制度比较简陋,处于萌芽阶段。这与秦始皇生前忌讳谈论自己死后的事,而一心追求长生不无关系。但当时已经出现了太子的一些属官名称,如詹事、有丞等。
两汉时期,东宫制度逐渐出现雏形。
汉代与皇室接班人有关的官员有两大序列:一是太子太傅和少傅。这个序列的官员主要负责对太子的教育,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等;二是东宫詹事。这个序列的官员主要负责太子的日常生活,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等。教育内容也相当广泛,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后期则转向儒家经典,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思想的变化。
明朝市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王朝面临长期的分裂割据,不同国家之间也形成各自独特的皇室接班人培养制度,东宫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官员体制进一步细化。
隋唐时期,东宫制度经历了先盛后衰的变化。从隋初到唐初,东宫制度承接魏晋,嫡长子继承制延续下来,甚至在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嫡长子的权益应受到保护,“诸立嫡违法者,徒一年。”东宫的官制也沿袭前代,发展更为完备。
然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从事实上打破了嫡长子继位的传统,这也导致唐初的皇位继承常发生宫廷政变,直到唐中期这种场面才好转,皇位传承又回到了立嫡以长的传统上。
唐朝后期,宦官频繁干政,从文宗到昭宗的6位皇帝大都由宦官拥立,这时的东宫制度已形同虚设。两宋时期,东宫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基本沿用唐朝制度,但又未经过系统设计,可以说是“因事而设,随宜而置”。
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朝是如何培养皇室接班人的?由上可以看出,隋唐初,东宫制度发展到顶峰,随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越到明代,其机构设立越具有随意性,对皇室接班人的培养教育也缺乏系统性,经常是取决于皇帝个人喜好。有时由于皇帝对储君的猜疑或两者之间的矛盾,皇帝会采取措施限制东宫权力,包括储君在内的全体东宫官员都会受到惩罚,甚至直接解体。这些特征也在明朝的东宫制度中体现出来。
明朝的东宫制度建设开始得很早,因为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登基当月即册立朱标为太子,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册立太子确实太早了。而且在朱标死后,他在册立太子还是太孙一事上又犯了大错。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曾倾向于立英明类己的朱棣为太子,且向臣下征求意见。虽然最终还是顺从立嫡的传统选择了朱允炆,但他的犹豫不决,使朱棣在朱元璋死后有了夺位的野心和借口。
明人对雪赏梅
与前朝类似,明朝亦重视对皇储的培养和教育,从太祖时期就建立了文化素质、德行教育、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理念,而且这套培养方法确实也在明朝前中期起到过明显的作用。对皇储的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皇储未出阁之前多由宫廷内的皇帝、后妃、乳母等内部人员对其进行启蒙教育;皇储出阁后则进入正式的教育阶段,明代太子出阁读书的年龄大致在8到15岁之间。
明宣宗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好的老师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明朝在挑选太子老师上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修养,东宫师傅必须是德高望众的正人君子,能够以身作责,行胜于言;二是学问出众,必须是学问深厚的鸿儒才可以教导太子。明朝中后期,“问题皇帝”身边环绕的常常是小人或佞臣,再一次证明了好老师的重要性。
教育内容上,明朝奉程朱理学,教育皇储自然以理学为主,教材往往是儒家经典,朱子的《四书集注》尤其受到推崇。除此之外,历朝太子都会学习一些史书、政书,明朝也不例外,皇室接班人在学习中增加修养,在治国实践中增长经验。
太子作为未来帝国的接班人,其身边官员的主要作用一是伺候太子生活,二是教育和培养太子。因此,太子东宫的整套官员体系也是由这两个方面组成。明朝沿用汉唐旧制,在皇储培养上构建了一套以詹事府为核心,由内阁和翰林院共同负责的储君培养机构。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设立詹事院,后改为詹事府,主要负责统领东宫各官、辅佐太子,这一机构一直沿用到明朝灭亡。此外,明朝初年还设置有太子三师三少,后来这些官职成为虚衔。
明制服饰
三、明朝的皇室接班人制度出了什么问题?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很多“问题皇帝”,这里的问题皇帝指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拒绝履行皇帝义务且行为举止与其角色相违背的皇帝,代表有:明世宗嘉靖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明熹宗天启皇帝等。这些问题皇帝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明朝皇室接班人的培养制度出了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皇储教育分为出阁前和出阁后两个阶段,出阁后的教育更正式,这一阶段的太子师傅多是博学鸿儒。出阁前的教育不那么正式,多由宫廷内部太子的身边人进行。这就造成了几种不好的结局:
第一种,由于身边人的教育往往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一个不好的榜样会对皇储的教育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如明朝皇帝自太祖以来多信奉藏传佛教和道教,一代影响一代,最终导致多位皇帝因过度崇信宗教而置伦理道德、国家大事于不顾,完全丧失了皇帝的威仪。
明人秋景货郎图
第二种,皇储的“身边人”往往因陪伴太子接受启蒙教育,或负责对太子进行启蒙教育而获得太子的信任。当太子继位为皇帝后,这些人也往往随之而一步登天,成为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明朝中后期政权动荡,除了制度原因外,皇帝个人的宠幸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乱政者要么是从小陪伴皇帝长大,深受皇帝宠爱,从而敢于影响朝廷决策(如冯保);要么人品不佳,引诱皇帝,对皇帝的享乐行为一味放纵,造成恶劣影响(如刘瑾、江彬、王振);有的是利用皇帝的“身边人”逐步获取皇帝信任,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魏忠贤与客氏、万贵妃)。
有明一代,比较严格地遵循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来册立皇室接班人。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保证了皇权能够顺利交替而不出现太多的宫廷政变,明代一般立储较早,既能够稳定人心,同时也给予皇储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明朝初期嫡长子继承制的积极作用明显。
然而,嫡长子继承制也意味着一般不能立除嫡长子以外的皇子为皇储,皇储候选人的范围极为有限,如果皇储不注重自身修养,或者能力平庸,对国家就会起到负面影响。另外,除皇储以外的皇子没有成为皇帝的可能性,因此他们早早地就失去了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甘于平庸、游手好闲,这使得皇帝在重新选择皇储时只能被迫“矮子里面拔将军”。
皇帝出巡
结语皇室接班人制度,实质上只是皇权的附属品。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一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趋势,到清朝雍正帝确立秘密立储制,预立太子的东宫制度最终彻底消亡。明朝的东宫制度最早由太祖所建立,曾经在明初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社会的发展,朱元璋所建立的诸多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扭曲,因此就失去了其最初的作用。
到明朝中后期,皇室接班人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随意而缺乏系统性,这就导致了明朝皇室接班人的综合素质不断降低。再加上历任问题皇帝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朝最终积重难返,在崇祯帝的哀呼中轰然倒台。
皇帝出行
参考文献《汉书》
《明史》
《大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