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蒋介石的“爱将”,真的赢过粟裕吗?这事儿,争议不小。
1946到1949年,中国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国共两军在南北拉锯,打得你死我活。粟裕,解放军的“常胜将军”,善用奇兵;胡琏,国民党的“铁血悍将”,稳扎稳打。这两位名将交过几次手,胜负结果却扑朔迷离。有人说粟裕没输过,也有人说胡琏至少赢了一次。背后到底怎么回事?这事儿得掰开了说。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胡琏的“稳” VS 粟裕的“险”
粟裕打仗,喜欢用险招,典型例子就是孟良崮战役。他敢于兵力悬殊时孤注一掷,结果一战干掉了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但胡琏不一样,他用兵讲究稳扎稳打。南麻战役就是个例子,粟裕计划围歼胡琏的第11师,可胡琏死守阵地,修碉堡、挖战壕,逼得粟裕硬着头皮打阵地战。而解放军当时装备不精,遇到这样的硬骨头,伤亡惨重。虽然后来粟裕撤退时说“打乱了敌军部署”,但说白了,这场仗没达到预期目标,胡琏算是勉强守住了面子。
2. 战场选择影响了胜负
粟裕喜欢选“吃得下”的对手,这不是说他不敢打硬仗,而是会算账。比如次打胡琏的时候,直接避开十一师主力,先干掉戴之奇的69师。这手漂亮,直接让胡琏不敢轻举妄动。但到了南麻和曹县,胡琏的第11师装备精良,后面还有援军,粟裕的奇招不太好使了。尤其是曹县战役,双方狭路相逢,粟裕的目标本来就不是歼灭胡琏,而是消耗。结果呢?第11师确实没被吃掉,但也被粟裕打得进退失据。你说谁赢了?这就看站在哪边说话了。
3. 蒋介石的器重 VS 粟裕的战场自由
蒋介石对胡琏的信任,是出了名的。毛泽东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蒋自然也不傻,给了胡琏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甚至让他进驻关键战场。但这也成了胡琏的束缚。蒋对他的期望太高,胡琏打仗时不敢冒险,生怕丢了“王牌”的名声。反观粟裕,他的上级陈毅和中央给了他更大的自由度。比如1947年的鲁南战役,粟裕被授权灵活指挥,结果一口气拿下了几个国军师。胡琏的“稳”,有时是优点,但也让他在粟裕这种“灵活”的对手面前显得被动。
胡琏和粟裕,绝对是棋逢对手。粟裕更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胡琏则擅长防守反击。要说胡琏有没有赢过粟裕,南麻一仗算是个“险胜”。但从整体表现看,粟裕在战略眼光和战场灵活度上更胜一筹。毛主席那句“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既是对胡琏的肯定,也是对粟裕的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