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好诗
似乎提起王勃,必然要聊到他的《滕王阁序》,那篇素有“千古第一骈文”的旷世奇作。
全文773个字,用典40余处,成语20多,镂金错彩,琼玉华章,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绝唱古今。
正因为如此,后人往往忽略了王勃的诗。
他是开“壮别”之先河者,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乃百世经典: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有《滕王阁诗》压阵: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遗憾的是,天妒良才,王勃27岁就英年早逝了,这不能不说是古典文学史上的遗憾。
古人有云,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王勃才华早露,9岁就写下了《指瑕》十卷,为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挑出诸多错误。
14岁前通读《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精晓“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所以王勃熟知各种药材,精通医术。
而他学医主要是为了行孝,最终他也死在了探望父亲的途中。
当时,王勃还为各朝各代用五行术卜了天命,认为唐应继承周汉的正统地位,而非崇短命的后周、隋两朝,并撰写了《唐家千岁历》一书。玄宗朝时,这一理论得到了极度重视。
15岁时,王勃给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信,阔论天下,直陈政见,因此得刘祥道赏识,举荐入朝。
次年,王勃进士登科,为有唐一代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不仅如此,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前,过广州六榕寺时,应主持之邀,还写了一篇3200字的碑文,内容包罗万象,以至于现代学者不断研究,然至今也未能全部参透。
可惜,王勃就像一颗划过初唐的流星一般,转瞬而去。
下面我们就读一首他的《咏风》诗: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首诗作于何时,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参考王勃的人生经历和他诗文风格变化,当作于被高宗皇帝逐出长安之后。
当时王勃为沛王李贤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高宗认为他在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所以王勃的命运也是由此时开始沉浮的。
诗文大意可解为:
清凉的秋风肃肃吹来,掠过山林和沟壑,清爽宜人。风儿吹散了迷雾,自由自在奔走,仿佛在寻找幽居山涧中的住户,随后又卷走了一片云烟,从山屋中穿堂而过;
风本就来无影去无踪,可是当它拂过万物,万物却如此动情。比如此时此刻,夕阳西下,山水归于寂静,风儿又为我送来了阵阵涛声。
宋玉曾在《风赋》中写: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意思就是,风是天地间流动的气息,顺然而至,无论贫穷贵贱,都会给予同样的照拂。
当时楚顷襄王游兰台,少理政务,故宋玉借此赋论江山社稷。
王勃出朝以后,心情郁郁,曾往蜀中流连了三年之久,但其实他很有治世之心,只怪当时年轻气盛,孤高狂傲,才酿下大错。
所以王勃也是想借这首诗表达,风者,无往而不至,幻化于无形,可出高山,可入低谷,不曾改志,但求随遇而安。
其中“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之句,就是王勃写下这首诗时的心境,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风本无情,可拂柳而过,万条盈盈;山中之庐,避世于外,不染凡尘,然风过厅堂,却吹来了丝丝凉意,离开的时候,亦会留下一片温柔。
浮世万千,人如水者可静,人若风者可动,如今遭遇贬谪,羁旅他乡,便如那来去自如的风。
对于王勃而言,这一段路固然走得坎坷,可何尝不是一种历练呢!
尾联一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便是王勃的感悟,也是他的沉淀。暮色沉沉,山水都静了下来,没有了白日的喧嚣,时有微风拂过,卷起阵阵松涛,犹如夜里的华彩乐章,涤心静气。
浮华过后,人总会给自己一个答案。
因此后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滕王阁是王勃人生中的最后一舞,文成后便远赴交趾探望父亲了,归途中遇浪,不幸溺海身亡。
公元676年北部湾那场风,带走了王勃,王勃笔下这首风,却吹了1200多年。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