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像司马懿一样屡败屡战?
在奇谋迭起、精彩绝伦的三国纷争之中,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披星戴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可谓是殚精竭虑。虽然是感恩戴德、鞠躬尽瘁,然而到了最后,仍然没有实现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之际,其与刘备“隆中对”彻夜长谈,谋划的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和伟大梦想。最终积劳成疾、油尽灯枯,累倒在了五丈原。一代良相就此陨落,不免让人心生遗憾,唏嘘感叹。
诸葛亮带领蜀汉大军连年征战、北伐曹魏,从表面上看,是枕戈待旦,攻伐不断,是两国之间的博弈。其实,拨开历史烟云的层层迷雾,明眼人就能一看端倪,知道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个顶级谋士的巅峰对决。那么代表北方曹魏政权的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锋的时候,能够做到挥洒自如、屡败屡战,并且笑到了最后。反观诸葛亮,往往是经受一败,就元气大伤。比如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就发生在街亭之战。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也是诸葛亮六次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这样评价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可惜诸葛亮把刘备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再加上掺杂了私人感情,用人不当,让没有领过兵、上过阵,只会在纸上夸夸其谈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这样的战略要地。结果被刚愎自用一根筋,毫无实战经验,又不听副手劝阻的马谡丢失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使得诸葛亮精心准备,精心谋划的第一次北伐戛然而止,功亏一篑。即使诸葛亮是老泪纵横,痛斩马谡,也是于事无补,无功而返。为什么代表西南蜀汉政权的诸葛亮不能像司马懿一样挥洒自如、屡败屡战呢?这是因为有以下四点因素决定了的。
一、军事实力差距大。在冷兵器交锋的三国时代,曹魏、蜀汉、孙吴三国之间,军事实力强弱和差距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各自麾下拥有的军队数量。而军队数量的多少则要看各自的势力范围大小、及所占地盘内的人口基数。势力范围越大,所占地盘也就越大,则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人口基数越大,则可以征招的军队数量就越多。
首先、从当时曹魏、蜀汉、孙吴三国所占的地盘来看,魏国占有幽州、冀州、雍州、青州、徐州、兖州、并州、凉州、豫州等地,长江以北的广袤范围都是魏国的地盘;吴国占有扬州、交州两州和荆州小部分,地盘次之,但也算得上是水系发达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蜀国占有的地盘最小,只有一个益州和荆州大部分,其地盘内很大一部分,比如南中地区,还是民风彪悍的贫瘠之地。
其次、从曹魏、蜀汉、孙吴三国的人口基数来看,据历史资料记载:魏国共有家庭66万户,总人口443万,户均6.7人;吴国共有家庭52.3万户,总人口230万,户均4.4人;蜀国共有家庭28万户,总人口94万,户均3.3人;魏国的家庭户数虽然没有吴蜀两国加起来多,但是户均人数是最多的,达到了蜀国的两倍。这就说明了魏国的家庭是人丁兴旺,吴、蜀两国的人口数量加起来也比不上魏国的人口数量多。这就决定了魏蜀吴三国拥有的军队数量不在一个级别:魏国拥有军队40万人,军队人数与总人口占比为9%;吴国拥有军队23万人,军队人数与总人口占比为10%;蜀国拥有军队10.2万人,军队人数与总人口占比为11%。同样的,吴蜀两国的军队数量加起来也没有魏国的军队数量多,魏国的家庭,兵役负担最轻;蜀国的家庭,兵役负担最重。
所以,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占据的地盘是最大的,而且人口数量是最多的,加上户均人数是最高的,达到了蜀汉的两倍。每个家庭能够提供的后备兵源相比蜀汉政权,自然是更加充足,从而兵多将广,军事实力和潜力最强。孙吴和蜀汉两国联合起来,才能够勉强牵制、抗衡曹魏。蜀汉政权占据的地盘是最小的,人口数量和户均人数也是最少的,每个家庭能够提供的后备兵源非常匮乏,军事实力和潜力自然是最弱的,“五虎上将过后无大将”就是其真实的写照。而且蜀汉政权建立的基础,并不是益州本土的军阀,是刘备强龙压过地头蛇,被外来军阀占领后建立起来的。对于益州本土豪强来说,是被外来军阀统治的,蜀国境内自然有很多人都是口服心不服,暗地里并不买账,其本质上是反对这个政权的。况且,蜀国的地理环境相对曹魏和孙吴来说,比较闭塞,易守难攻,自保还行。然而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在军事实力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诸葛亮采取主动去攻打魏国的策略,连年征战,既要讨伐曹魏,同时又要防范孙吴,也实在是难为诸葛亮了。虽然有点穷兵黩武的意思,但也是以攻代守,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质,就是在夹缝中生存,为蜀汉政权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只是这样一来,不过是苟延残喘、白白消耗国力,注定了最终会走向失败。
二、经济实力差距大。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属于劳动密集型社会。地广人多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能否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曹魏政权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在其势力范围内逐步推行屯田制,大量收纳因战争造成逃离家园、四处避难的农民。鼓励他们开荒种田,再加上适时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大大的提高了农民开荒种田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上的平稳快速发展,使得曹魏人口最多、农耕区域面积最广、经济实力最强。如前所述,曹魏在籍人口至少443万人,灭蜀后加上蜀地户籍,人口多达537万人,再加上难免有统计遗漏造成的黑户人口,使得曹魏政权的总人口更多。在政治上,曹魏的第一大贡献,就是曹操开创的“唯才是举”制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揽天下人才的政治需要,“唯才是举”制度打破了汉朝“举孝廉”制度的诸多弊端,可以使得大量的贤达人才,由社会底层直接通往士族上层。进而对笼络各类人才投奔曹魏,为曹魏政权效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曹魏政治上的第二大贡献是削减法律,去繁就简。太和三年(公元229年),魏明帝曹叡带领群臣重新修改完善了法律,制定出《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和《军中令》等,总共加起来也不足百篇。曹魏的《新律》使得封建社会法律由繁入简,对后世特别是晋律和唐律影响深远。这些举措,对于提升曹魏政权的经济实力,积累雄厚的粮草、资金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再看蜀汉政权,本身地处天府之国,农耕文明十分发达。但是早期经历了刘备夺取西川,刘备、刘璋刀戈相见两年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口损失。后来经过诸葛亮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对水利设施的精心管理,使得蜀汉的经济和人口得以恢复和发展。据史料记载: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稻田一直保持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历史界曾经这样评价蜀汉政权的农业,“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但是,蜀汉地处西南,偏安一隅,除了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比较富庶之外,其余地方多是贫瘠之地,农耕区域面积其实不大。蜀汉的地理环境是非常闭塞,崇山峻岭环视四周,导致山路崎岖,粮草运输很成问题。即使是诸葛亮发明出来了木牛流马,也只是稍有好转,根本就改变不了蜀道难的大环境现实。更何况,蜀汉的产粮地区面积不是很大,相对于曹魏的产粮地区面积来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再加上蜀汉政权的国策是以军事为先,北伐为主。自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开始,至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姜维兵败。蜀汉政权进行了长达34年的北伐之路,最终经不住折腾,导致蜀汉政权国库空虚,兵败国亡。
所以,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经济实力也是最强的,可谓是粮草充足,经得起折腾,再加上战略纵深宽广,能够做到以逸待劳。反观蜀汉政权,其经济实力是最弱的,以区区94万的总人口去供养10.2万人的军队,经济上的负担也是达到了极限。在军事谋略上常常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往往采取以攻代守。在经济实力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诸葛亮对曹魏的历次讨伐,即使取得了战役前期的胜利,却往往因为粮草不济,不能一鼓作气持续进攻。到最后只能是双方处于战役相持阵势,谁也不敢主动出击对方,就这么干耗士气。但是蜀汉政权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就这样干耗是耗不起的。无可奈何之际,诸葛亮只能见好就收,不得不撤兵。
三、家族实力差距大。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懿家族本身来说就是贵族士大夫,有财有势,门生故吏众多,即使因为战役失败被追究责任撸掉其官职,照样过得有头有脸、风生水起。而且,司马懿的能耐本就不如诸葛亮,和诸葛亮博弈,赢了自然是风光无限,输了并不丢人,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大家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其实,曹操也是三次请司马懿出山,只不过没有亲自去请,只是派了手下人去,在这点上和刘备还是有区别的。早期的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隐居于山林。不同的是,司马懿是富家子弟,衣食无忧,诸葛亮就是一介平民,耕田劳作。相同的是,两个人都关心天下大事,并不满足于山野乡林。前两次想请司马懿出山帮助自己的曹操,那时还没有什么很强的实力,和三顾茅庐时的刘备差不多。司马懿为何对于曹操前两次派人来请自己出山都拒绝了呢?一来是有点门缝里看人,把曹操看走眼了,光凭识人这点,司马懿还是要比诸葛亮差几条街。二来觉得曹操只是派了手下人来请,缺乏诚意,让司马懿在面子上挂不住,所以就是不愿意出山,曹操无奈只能选择放弃。后来曹操事业有成,称霸中原,再次派人去请司马懿出山。只是这次不同了,曹操当时对动身去请司马懿的这个人说了一句狠话:“司马懿这小子如果再不识相,不知好歹,就杀了他”。今时不同往日,司马懿一听来人带来的曹操此话,顿时吓得六神无主,立马就屁颠屁颠的出山跟随曹操。
再加上后来曹操和司马懿的日常相处,时间一久,就看出来司马懿不是一个善茬。曹操对接班人曹丕评价司马懿,主要有两点:第1点是司马懿的长相,为“狼顾之相”。古人历来相信面相、占卜这些东西,有此类面相之人要么是非奸即恶的无耻之徒,要么就是具有君临天下的霸王之相;第2点是司马懿心藏大志,野心勃勃,是一个做老大的材料,是不会甘心长久跟人做小弟的。这两点结合起来,曹操认定,若待日后司马懿的翅膀长硬了,很有可能会夺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曹氏基业,让曹丕对司马懿引以为戒。故此,曹操和曹丕对司马懿的使用,采取的一直是“赏两颗甜枣,舞一下大棒”的打压策略,甚至起了杀心。曹操和曹丕从根本上就不待见司马懿,只是利用司马懿为自己效力而已。这就造成了司马懿这个人城府颇深,善于隐忍,没有必要锋芒毕露。最终熬掉了曹操、曹丕、曹叡,在七十岁的时候成功翻盘,夺取了曹魏大权,为后来的三分归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诸葛亮呢,在《出师表》里面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在琅邪当地也算得上是望族。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在3岁的时候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的时候父亲也去世了。只好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结果还未到任,就被东汉朝廷派遣的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豫章太守职务。毕竟朱皓是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比军阀袁术任命的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更加名正言顺。无奈之下,诸葛玄只好去投奔旧时好友,还有几分交情的-荆州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失去了靠山,逐渐没落的诸葛亮这一代,也就是一介布衣,普通老百姓了,在南阳守着一亩三分地耕种劳作。后来在刘备三顾茅庐的盛情邀请之下加入刘备集团,一出山就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免会有人口服心不服,得罪刘备集团里面的一些人。
所以,诸葛亮无论是对内理政和对外攻伐,只有拼尽全力,鞠躬尽瘁,转移内部矛盾。要不然,一旦失去权力,面子上过不去不说,日子也会过的不如人意。而且,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本领甩司马懿几条街。在面对家族实力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诸葛亮的心理负担非常重,和司马懿对决的时候,自然是全力以赴,不容有失。
四、人才储备差距大。对比三国的人才储备,魏国占有中原地区,一直是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本身就是富庶之地,自然也成为各路人才向往之地、汇聚之地,人才储备是源源不断。况且曹操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出色人物数量远在吴、蜀之上;曹魏政权人才济济,文官: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刘晔、满宠、杨修、许攸、司马懿等等。武将:于禁、许褚、典韦、李典、乐进、张辽、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等。如此强大的幕僚集团,曹魏政权理所当然在三国之中坐稳老大哥的位置。
蜀国偏安西南,除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这一小部分比较富庶之外,本身就是贫瘠之地。本地可用人才更是非常匮乏,不少人才还是从荆襄等地,一路跟随刘备来到益州的,人才储备是乏善可陈。而且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内耗非常严重,整体士气并不高,蜀汉政权在三国之中自然就是小弟角色。曹魏善谋者多,司马懿不是最出色的,司马懿这次战败被贬,或者直接被撸掉了职务也没有关系,等待机会下次又可以出来接着干。曹魏谋臣武将众多,蜀汉却后继无人。在人才储备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导致了蜀汉政权后期善谋者少,没有可用的良将也是其灭国的一大原因,这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诸葛亮又名声在外,很注重成败得失,往往经受不住打击。
所以,司马懿在三国纷争之中,能够做到挥洒自如、屡败屡战,并且笑到了最后。而诸葛亮,却做不到挥洒自如、屡败屡战,往往经受不住一次失败,最终功败垂成。
作者简介:
衡茂,四川盐亭人,情感咨询师。专注情感话题交流,情感文章创作、诗词创作、三国文化研究。
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会员、绵阳西蜀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白云寺诗书画院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