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晋县探索打造“晋心救”社会救助模式
“物质+服务”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12月10日,宁晋县北河庄镇西沙良村民政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特困人员提供上门服务。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摄
带着轮椅、备好热水、拿上毯子,12月5日一早,宁晋县东汪镇民政服务站的服务人员李胜锐、李燕,开着一辆小面包车赶往东汪四村。
8时刚过,他们就来到了村里特困老人杜志辉家。老人早已收拾妥当,正等着他们。
“大叔,都准备好了,咱出发吧!”
“行嘞,麻烦你俩了。”
杜志辉在李胜锐、李燕搀扶下,上了面包车。
因为身体原因,杜志辉好些年没有下地走路,更别说出门了。当天,东汪镇有大集,李胜锐、李燕陪着他去赶集。
集市上,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杜志辉坐着轮椅,东看看、西瞅瞅,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逛了大半天,采买了一些生活日用品,杜志辉心满意足。返程时,老人拉着李胜锐、李燕的手说:“没想到就提了一句想出去逛逛,你们就真陪着我来了。这么多年,我都快忘记外面是什么样了。”
对于困难群众而言,有时候暖心服务比物质帮扶更重要。
在宁晋,像杜志辉这样的特困群众共有326人,都是失能、半失能的独居老人,缺乏劳动能力,生活需要他人照顾。
“我们发现,送了米、面、油,他们自己不怎么做饭;送了钱,他们多数行动不便,也没法自己购置生活物资。”宁晋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刘少楠介绍。
今年7月,宁晋县被列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县。聚焦困难群众所思所盼,宁晋开始新的尝试,积极探索打造“物质+服务”的“晋心救”社会救助模式。
收集困难群众的“心愿清单”,摸排被救助对象的具体情况……在原先物质资助保持不变前提下,宁晋县通过线上服务平台网络,将困难群众信息全部纳入管理平台,并为困难群众配备智能设备,开启线上点单智慧救助服务。同时,组建“社会工作者+照护服务员”线下服务人员队伍,就近、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上门照料服务,实现救助服务更精准。
“服务人员除了为困难群众提供室内清理、衣物清洗等基本生活服务,还可以提供陪诊就医、康复训练,以及游园踏青、陪逛庙会等个性化服务。”刘少楠介绍。
新的救助模式,让困难群众体会到了更多温暖。
北河庄镇西沙良村村民高拴起今年73岁。多年前的一场疾病导致他双目视力只有0.01,起居生活很不便,被纳入困难群众帮扶体系。
详细了解他的需求后,县民政局为他安排了专门的服务人员,不久前还给他送来了呼叫器。高拴起平时把呼叫器戴在身上,有事按下按钮就能在服务平台上点单。
“只要一呼叫,我的闺女们就能过来,心里可踏实了。”高拴起说。
他口中的“闺女”是西沙良村民政服务站的服务人员李春燕、连立省。
“我们每月定期给高叔叔提供3次上门服务。高叔叔有事呼叫,我们也是随叫随到。”李春燕说。
剪指甲、洗衣服、扫院子……每次,她们来了都要忙上小半天。不仅如此,她们还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及时为他购买所需药品和生活用品。在她们的服务下,高拴起的日常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宁晋县民政局的线上服务平台统计数据显示,仅2024年10月,就有257人次接受了上门服务,服务满意度100%。
“我们将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从单一的经济救助逐步向帮扶救助转型,更好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宁晋县民政局局长柳国强表示。(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
记者手记
一场需求与服务的双向奔赴
困难群众的需要,民政部门的救助,怎样更好实现双向奔赴?
过去,社会救助往往以物质援助为主,这种方式虽能缓解群众的燃眉之急,有时却难以触及他们更深层的需求。
如今,随着社会救助方式的不断升级,民政部门开始更多地关注受助者的全面需求,从单一的物质关怀转变为“物质+服务”的综合呵护。服务援助的引入,使得社会救助更加注重个性化,通过对受助者需求的评估,为他们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救助效率,更提升了救助的温度。
从宁晋的“晋心救”社会救助模式效果看,这种改革如春风化雨,温暖人心。(河北日报记者 高 珊)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