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越怕被讨厌,越难做自己,自由是有被讨厌的底气

清脑七七 2025-04-19 13:00:51

"重要的不是被所有人喜欢,而是你是否敢成为被某些人讨厌的自己"——《被讨厌的勇气》。

深夜刷朋友圈时,你是否也习惯性地删除未获点赞的动态?

团队讨论时,明明有更好方案却因害怕被质疑选择沉默?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诡异的循环:

越在意他人眼光,越活不出真实的自己。

直到翻开《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真相——真正的自由,是允许自己成为"不被喜欢的人"。

01 解开“认可绳索”,人生才能直立行走

书中青年曾陷入典型的“木偶困境”:父母拽着“好工作”的绳索,女友扯着“高情商”的丝线,连邻居随口一句“年轻人怎么总点外卖”都成了勒紧脖颈的细绳。

这让我想起书中那个患“脸红恐惧症”的女孩——她不敢向暗恋的男生告白,总说自己有生理缺陷。

哲人却犀利指出:“她需要脸红的症状,因为这样就能安慰自己‘如果没这个病我就能成功’。”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的“课题分离”,在书里化作一把锋利的剪刀。

当青年抱怨同事总把杂活推给他时,哲人反问:“他推卸工作是课题,而你是否接受是课题。”

就像书中那位被客户辱骂不敢拉黑的销售员,直到某天在茶水间晕倒才明白:

别人的恶意是他的课题,而保护身心健康才是自己的课题。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这句话在书中出现时,青年激动得打翻了茶杯。

现实中多少人像他一样,把人生过成一场永无止境的“认可考试”?

父母说考编稳定就放弃画室,朋友说穿搭土气就买不合适的潮牌。

书中的保洁阿姨却活得通透——当白领嘲笑她“没出息扫大街”,她晃着钥匙串笑道:

“我在老家盖了小楼,儿子今年考上了飞行员。”

02 拒绝当“情绪垃圾桶”,把别人的课题还回去

书中震撼的“咖啡馆争吵实验”值得反复品味:青年在咖啡厅被服务员泼湿裤子,当他暴怒时,哲人提醒“选择愤怒的是你自己”。

这并非教人逆来顺受,而是揭示我们常把“他人反应”错认为“自身责任”。

就像书里那位总为丈夫酗酒自责的主妇,直到学会说“戒酒是你的课题”,才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精神内耗。

阿德勒心理学有个精妙的比喻:人生就像背着月光行走,总有人盯着你的影子指指点点。

书中那位不敢辞职的银行职员,困在“亲戚会觉得我没出息”的焦虑里,直到看见同事猝死在工位上才惊醒——那些议论你的人,并不会替你承担心肌梗塞的风险。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句话曾被无数读者抄在笔记本首页。

书中青年和父亲的和解故事尤其动人:他从小活在“必须超越父亲”的期待里,直到三十岁还在备考父亲指定的资格证书。

当他说出“我想开面包店”时,父亲摔门而去。但三个月后,父亲带着老花镜出现在他店里,嘟囔着“至少比炒股踏实”。

03 挣脱“过去囚笼”,此刻就能重启人生

最颠覆认知的莫过于书中“创伤不存在”理论。当青年哭诉“原生家庭毁了我”,哲人却平静道:“不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现在的你决定如何诠释过去。”

就像书中那个总说“因为学历低所以不幸福”的修车工,当他开始夜校学习后,突然发现“其实早就存够学费,只是害怕失败才拿学历当借口”。

阿德勒的时间观像一剂强心针:“人生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个点的连续。”

书中那位总说“等孩子上大学就离婚”的母亲,二十年后依然困在婚姻里。

直到女儿反问:“您当年不敢离,真的是为了我吗?”她才惊觉自己早已把婚姻变成逃避社会的保护壳。

书中青年的蜕变最具说服力:从躲在窗帘后偷看邻居脸色,到穿着破洞牛仔裤参加同学会。

当他收到老同学“装什么年轻”的嘲讽时,竟笑着举起酒杯:“至少我的膝盖还能穿进二十岁的裤子。”

这种鲜活的生命力,正是阿德勒所说的“活在此时此刻”。

写在最后

合上书那夜,我删掉了手机里十几个从没点开过的群聊。

想起书中那句“自由就是被人讨厌”,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敢在地铁外放京剧,有人在超市当着理货员的面认真比对十种酱油——他们不是不在乎他人目光,而是明白:

世界是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永远照不出让所有人满意的模样。

《被讨厌的勇气》最动人的,是教会我们区分“被讨厌”和“被尊重”。

就像书中青年最终领悟的:“有人讨厌我,说明我活出了自我;若所有人都喜欢,那该是多么乏味的人生。”

那些在深夜反复修改朋友圈文案的日子,那些在办公室强颜欢笑的脸庞,或许都需要这样一场“被讨厌”的治愈风暴。

当你能对着空气练习说“不”,当你能穿着睡裤取快递不再左顾右盼,当你能平静地说“我们观点不同”——恭喜你,终于拆掉了精神上的脚手架,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人生宫殿。

原创不易,搬运必究!

1 阅读:3

清脑七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