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欢迎打开清脑书单,每天深度思考10分钟,让阅读改变人生。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我的外婆,从不内耗》。
作者理微尘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她用外婆的人生故事,为我们揭开了现代人焦虑的根源,也给出了破局的答案。
在以往的书单推荐中,我们曾探讨过 “内耗” 对生活的影响,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当陷入自我消耗时,如何像外婆一样活得清醒通透?
01内耗的本质:是对 “完美剧本” 的执着
作为心理咨询师,理微尘接触过无数被内耗困扰的人:
有人因为同事的一句评价整夜失眠,反复揣测对方的意图;
有人在 “躺平” 与 “内卷” 间反复横跳,既厌恶竞争又害怕落后;
更有人陷入 “受害者思维”,将人生的不如意归咎于原生家庭或命运。
外婆却说:“内耗就像一块橡皮,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反复摩擦,最后擦掉了真正的自己。”
书中有个令人深思的案例:作者高中时因理科成绩下滑陷入焦虑,母亲却反复强调 “压力有什么大的”,要求她 “别矫情”。
这种 “忽视感受、强行加压” 的教育方式,让作者长期自我怀疑,甚至用伤害身体的方式 “努力”。
直到成年后读了外婆的故事,她才明白:
父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却忽略了人性的真相——脆弱和痛苦本就是成长的一部分。
外婆的智慧在于,她从不追求 “完美剧本”。
作为民国时期的大小姐,她放弃名校选择音乐,嫁给家道中落的外公,用陪嫁公寓开夜校教工人识字。
她常说:“活得像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
当我们因 “不够完美” 而内耗时,不妨问问自己:
这个 “完美标准” 是谁定义的?如果允许自己 “不够好”,会发生什么?
比起他人的期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02反内耗的智慧:在 “不完美” 中积攒能量
面对生活的刁难,外婆有一套独特的生存法则:
1. 先照顾自己,再关爱他人
书中提到,外婆晚年病重时,仍坚持优先保证自己的营养。她拒绝将牛奶让给孙辈,直言:
“如果家长苛待自己,就会不自觉对孩子要求过多。真正的爱,是健康的双向奔赴。”
这种 “自私” 背后是深刻的洞察:只有先守住自己的能量,才能有余力照亮他人。
2. 用行动打破 “受害者循环”
作者曾因校园霸凌转学,新老师的偏见让她陷入绝望。
外婆却告诉她:“成长是最好的复仇。”
在她的鼓励下,作者专注学习,最终用实力赢得尊重。
外婆的逻辑很简单: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把精力放在能改变的事情上。
3. 用 “60 分法则” 对抗焦虑
外婆常说:“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她从不要求自己 “拼尽全力”,而是用 60 分的力量稳步前进。比如:
每天花半小时化妆,不为取悦他人,只为让自己心情愉悦;
坚持理财,即使收入微薄也要存下 “应急钱”;
遇到不公时,用智慧反击而非隐忍,比如在公交车上巧妙化解挑衅。
03生活的哲学:把 “不得不” 变成 “我选择”
外婆的一生充满变故:战乱、贫穷、疾病,但她从未陷入自怨自艾。
她的秘诀是:将 “不得不” 转化为 “我选择”。
1. 接受无常,但保持掌控感
书中提到,外婆在停电的夏夜,会带着家人玩水、吃快化掉的冰淇淋,把困境变成 “特别的回忆”。
她常说:“在不可改变的事情面前,寻找其中有益的部分,并立即行动。”
2. 用 “小确幸” 对抗虚无
外婆晚年坚持每天喝一杯咖啡、点香薰、听轻音乐,用这些微小的仪式感滋养心灵。
她告诉作者:“快乐和存款一样,需要平时积攒。”
3. 把 “问题” 变成 “课题”
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外婆的态度是:
“不要沉浸在过去,更不要被仇恨侵蚀。当你远离能量黑洞,成为经济和精神独立的人时,才有实力发展新的相处模式。”
写在最后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不是一本教你 “如何不焦虑” 的鸡汤书,而是一位智慧老人用一生践行的生存指南。
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内耗的解药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里。
当你感到疲惫时,不妨学学外婆:
用 60 分的力量稳步前进,允许自己 “不够好”;
专注能改变的事,把 “不得不” 变成 “我选择”;
每天积攒一点快乐,让心灵账户始终充盈。
人生这场修行,或许就该像外婆熬的那锅小米粥:火候到了自然香,哪需要不停搅动?
愿你我都能找回这种"不较劲"的智慧,在纷扰世间,修得一颗清亮的心。
原创不易,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