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罕见地收起了往日的强硬姿态。这位曾扬言“关税是最棒的谈判工具”的政治强人,在白宫回答记者提问时突然松口:“或许我该考虑降低对华关税了,因为这可能会使两国之间的贸易陷入停滞,你知道的,你希望人们购买商品。”此时距离他上任百日刚过,而美国经济的“伤口”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溃烂。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带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重返白宫。上任首日,他便签署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随后的三个月里,关税税率像坐过山车般飙升:2月10日对钢铁铝制品加征25%关税,3月4日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再加10%,4月10日所谓“对等关税”更是将税率推至145%。白宫甚至上演了一场荒诞的“数字游戏”——15日突然宣称中国商品面临最高245%关税,次日又慌忙澄清是“技术性错误”。这些疯狂的操作很快反噬到美国经济。4月16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罕见地公开批评关税政策:“这将导致通胀螺旋上升,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将为此买单。”

更致命的是,美债市场遭遇20年来最剧烈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暴涨50个基点,欧洲监管机构开始质疑美元资产的避险属性。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打在中国身上,更将盟友拖入漩涡。3月12日,加拿大宣布对298亿加元美国商品征收25%报复性关税;4月7日,欧盟委员会提议对美国大豆、钻石等商品加征25%关税;就连“特殊伙伴”以色列也因74亿美元贸易顺差被盯上。这些反制措施让美国出口商叫苦不迭:加州葡萄酒对华出口暴跌60%,得州牛肉堆满仓库无人问津。
更讽刺的是,美国企业正在用脚投票。苹果公司悄悄将30%的产能转移至印度,特斯拉上海工厂扩建计划提前启动,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财报会上直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无法替代。”与此同时,中国市场迅速被其他国家填补:澳大利亚对华牛肉出口同比激增40%,加拿大原油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巴西大豆占据中国市场70%份额。面对内外交困,特朗普终于坐不住了。17日,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可能在3-4周内与中国达成协议。

但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依然试图保留“面子”:“我们不会主动让步,中方需要展现诚意。”然而,中国商务部早已识破这套把戏:“美方若继续玩数字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转折点出现在4月11日。当天,中国宣布对美国商品加征125%关税,精准打击农业、能源和工业品。美国大豆协会紧急游说国会,2000名农民联名上书白宫;埃克森美孚CEO警告,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10万能源工人失业。更关键的是,加州州长纽森16日宣布起诉联邦政府,指控关税政策违宪,这让特朗普的中期选举前景蒙上阴影。
如今,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关税战已进入倒计时。特朗普的“3-4周协议”看似突然,实则是多方博弈的必然结果。美国智库彼得森研究所测算,若关税维持现状,2025年美国GDP将萎缩1.2%,家庭年均损失1900美元。

而中国通过供应链“去美国化”,已将对美贸易依存度从2018年的13.7%降至8.2%。克鲁格曼的警告犹在耳边:“特朗普摧毁了美国的信誉,他的关税政策注定失败。”事实上,当关税税率超过60%,贸易本身已无意义。如今,双方都在等待一个台阶:美国需要降低关税以缓解经济压力,中国则要求取消所有单边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