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跌宕起伏的政治图谱中,高崇民犹如一道横跨新旧时代的虹桥。这位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革命家,以知识分子的清醒与革命者的坚韧,在抗日烽火中熔铸民族气节,在民主运动中锻造政治品格。他的人生轨迹折射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寻求救国之路的艰难求索,更见证着多党合作制度从萌芽到成熟的沧桑巨变。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高崇民的故事。
高崇民是辽宁开原人,生于1891年。
高崇民的父亲高景芳在铁岭以教书为生,是高崇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高景芳对儿子高崇民管教甚严,不仅要求其刻苦读书,还要高崇民成为一个富有爱国情感和是非分明的正义人,可是高崇民从小顽皮淘气,性格也非常倔强,看到儿子学业长进不大,高景芳充满了担忧,对妻子说:
“这孩子不训,将来恐怕不成器,何以报国为民?”
高景芳的妻子将这些话告诉了高崇民,这让高崇民产生巨大的震动,于是对母亲发誓道:
“今后一定要奋发读书,急起直追。”
后来,高崇民在自传中回忆自己的早年经历,说:
“先父常以儒家躬行实践相训勉,对于世俗之谓功名富贵,极为漠视,以为余后来痛恶贪官污吏之张本。”

不得不说,父亲是对高崇民影响最大的人,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高崇民后来的人生道路。
1909年,高崇民以优异成绩考入奉天省立农林学堂,结束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当时,清王朝已经行将就木,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全国的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最终在1911年爆发了著名的辛亥革命,一心向往民主自由的高崇民也积极加入到革命的浪潮中,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
农林学堂毕业后,高崇民获得去日本公费留学的机会,进入东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在此期间,高崇民没有忘记关注国内局势,积极参加倒袁活动,1919年留学日本归来后,高崇民又加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之中。
此后,高崇民先后在沈阳和哈尔滨创建了很多进步团体,宣传反帝和民治思想,还在1928年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商民反附加警揖税的斗争,为此得到少帅张学良的赏识,被聘为张学良的秘书。
然而,接下来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些举动,令高崇民心生不满,甚至还退出了国民党。
首先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竟然不开一枪直接撤回关内,愤愤不平的高崇民当面质问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其次在1933年,高崇民秘密组织“复东会”,称蒋介石如果不抗日,就不拥护他,为此,高崇民被国民政府通缉。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彻底让高崇民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于是他愤然撕毁国民党党证,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奔走于张、杨两位将军之间,最终促成了1936年的西安事变。
随后的抗日战争中,高崇民一直在号召和引荐更多的青年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斗争的洪流中,比如说著名的炮兵专家和军马行家郑新潮,还有高崇民的长子高存信,1938年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
新中国成立后,高崇民先后担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院长等职务,于1965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运动中,高崇民受到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于1971年含冤而逝,1979年,中央正式为高崇民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