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深秋,大渡河畔的硝烟中,一位身披灰色军装的女子正用竹片刮去伤员腿上的腐肉。她身旁的搪瓷缸里,止血用的草木灰已经见底,远处的枪炮声像催命的鼓点。这个蹲在战壕里救人的女兵叫甘棠,七年前还是上海文治大学高材生的甘棠,此刻已成为川南游击纵队司令部的指导员,甘棠深入川滇黔三省边区农村,宣传我党的政策和主张,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红军女战士甘棠的故事。
甘棠是四川南溪区人,原名阚思颖,生于1910年。
甘棠是是川南名士阚舜臣的女儿,民国时期,阚舜臣曾担任南溪外东乡团总,因遭遇诬陷而坐牢,出狱后不再涉足官场,除了积极参与公共工程的修建外,阚舜臣在艺术领域也颇有成就,尤其擅长山水画和兰竹画,其作品在川南地区享有盛誉。
此外,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阚舜臣也是比较成功的,他的儿子阚尊民(即刘鼎)、大女阚思颖(即甘棠)、小女阚思懿后来都成为革命事业的功臣。
1924年,14岁的甘棠考入宜宾女子中学,在此期间,甘棠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和报纸,受到共产党和进步组织的召唤,于192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重庆中法大学的甘棠一边学习一边为组织做宣传工作。

1927年初,国共两党合作基础上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成果,然而风云突变,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并实行白色恐怖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甘棠果断放弃学校的安逸生活,奉命前往上海担任中央特科的交通员,随后又被调到江西苏区担任党的交通总站秘书。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主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甘棠被任命为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随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蒋介石调集四十万大军企图将红军一举“歼灭”,此时伟人横空出世,著名的四渡赤水由此诞生。
1935年2月,即四渡赤水期间,中央红军在云南扎西集结,甘棠奉命编入川南游击纵队,任政治部宣传队长,此后的一年多里,甘棠跟随游击纵队转战于川、滇、黔三省边区,深入农村,向群众宣传我党的主张。

当时几乎每天都在打仗,物质条件异常艰苦,没有鞋穿就用破布缠着光脚板行军,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甘棠始终坚持斗争,1936年冬,甘棠与李桂洪在云南野腊溪突围时,被敌人抓捕,在此期间,甘棠与敌人进行周旋,严守党的秘密。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逐渐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甘棠获得保释后前往重庆寻找党组织,重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1940年,甘棠前往延安,在此后的十年里,甘棠先后在太行山区、华北石家庄等地和中央组织部工作,于1949年11月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甘棠先后担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令人没想到的是,“文革”期间,甘棠竟然被扣上“叛徒”、“特嫌”的罪名,受到残酷迫害,于1971年11月28日含冤而逝,终年61岁。
粉碎“四人帮”后,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给甘棠平反昭雪,并于1980年10月17日召开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