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篇报道引发热议:10岁的女孩丽丽因长期补课压力过大,被诊断为中度至重度抑郁症。丽丽的妈妈懊悔地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清华北大,我们也是平凡人。”她的反思道出了许多中国家长在教育中的焦虑与迷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陷入“鸡娃”怪圈,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补课、拼命刷题,孩子才能脱颖而出、进入名校。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令人痛心。这样的事件提醒我们,教育不应是一条充满压力和急速的路。“鸡娃”并非每个家长都能做好,它需要认知和规划,更需要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
为什么“鸡娃”不适合每个家庭?许多家长在鸡娃的过程中,只是盲目地把孩子拉去上补习班,认为孩子成绩好就一定有前途。其实,补课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巩固知识、提升成绩,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或需要。对于丽丽这样的孩子来说,长时间补课消耗了她的精力,剥夺了她的兴趣和自由,最终造成心理上的崩溃。
大部分“鸡娃失败”的家长都有个共通点:他们并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特长和潜力,只是一味盲从,看到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学,却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心理承受力。家长自认为刷了几个教育类的视频,加入了几个鸡娃群就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把所有与学习相关的课及方法都在孩子身上用起来。重心全都盯着孩子,自己却从不学习和提升教育认知。
成功“鸡娃”家长的核心:高认知与深度陪伴那些真正成功把孩子送进名校的家长,并不是简单的“补课+刷题”模式,而是有清晰的规划和深刻的教育理念。他们懂得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发展特长,而不是无休止地填鸭式灌输。他们鸡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兴趣和学习方法。
有智慧的家长会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数理逻辑等基础能力,而不会在小学阶段就疯狂地补各种课。他们深知,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在兴趣驱动下慢慢成长的,而不是靠题海战术堆出来的。成功的“鸡娃”家长不是强行施压,而是懂得激励孩子,陪伴孩子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并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提升。
认知低的家长,鸡娃不如“放养”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与其不顾后果地“鸡娃”,不如选择“放养”。让孩子多一些玩的时间,多一些探索的自由,至少能收获一枚身心健康的孩子,这远比一堆短期成绩更有价值。学习不该是孩子唯一的成长路径,丰富的兴趣、健康的心态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重要。
这位妈妈的觉醒告诉我们,培养一个孩子,首先是家长需要提升认知和能力。如果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教育思路,却盲目“鸡娃”,拔苗助长,方向错了结果一定不会对。
鸡娃不是盲目的灌输,而是理性的引导“鸡娃”不一定是贬义词,关键看家长怎么去“激”。鸡娃的核心不应该是打压孩子、填满时间,而是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向。未来是多元的,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要走清华北大的路,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探索世界的能力和热情,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教育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不必在小学阶段就如此急功近利,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基础能力培养上,尤其是在孩子的阅读理解、思维逻辑和兴趣培养上多下功夫。给孩子一些空间,尊重他们的成长节奏,才能真正让他们成为有自我驱动力的人。
最后想说:
盲目“鸡娃”带来的沉重后果,让我们更意识到家长教育认知上的差距。教育孩子不该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而是让他们在合适的压力下找到自我,健康成长。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鸡娃”不仅毁掉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更可能给孩子留下难以修复的心理创伤。所以,作为家长,不妨多花点时间学习育儿知识,多了解孩子的性格和潜能,避免重蹈丽丽妈妈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