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阖枢病机
1. 三阴三阳枢机体系
《灵枢·根结》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枢机为阴阳转化之枢纽,慢性咽炎病机核心在于三阴三阳枢机失常,导致气机升降失司,虚火/痰湿上逆咽喉。
2. 少阴枢机失职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循少阴经上炎(《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
特征:咽干如灼,入夜尤甚,咽部暗红少津,伴腰膝酸软。
3. 少阳枢机郁滞
病机:情志不遂致少阳经气不利,痰气互结于咽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特征: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情绪波动时加重。
4. 太阴开阖失常
病机:脾虚湿停,清阳不升,浊阴上犯(《灵枢·口问》:"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其液皆上渗于空窍")。
特征:咽痒痰多,色白质稀,伴纳呆便溏。

二、开阖枢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取穴原理
1. 少阴枢机失职(虚火上炎型)
主穴:照海(通阴跷)、太溪(肾原)、列缺(通任脉)
配穴:涌泉(引火归元)、鱼际(清肺热)
操作:
照海行"烧山火"手法(《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列缺透向肘部,激发经气上达咽喉
涌泉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耳穴压豆(肾、咽喉区)
2. 少阳枢机郁滞(痰气互结型)
主穴:风池(少阳)、天突(任脉)、足临泣(带脉)
配穴:内关(心包络)、蠡沟(肝络)
操作:
风池向鼻尖斜刺1.5寸,施捻转泻法(《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
天突先直刺0.2寸后沿胸骨柄后缘向下平刺,配合呼吸补泻
颈部夹脊穴(C4-6)行"齐刺"法(《灵枢·官针》"直入一,旁入二")
3. 太阴开阖失常(痰湿阻滞型)
主穴:太白(脾原)、丰隆(胃络)、公孙(冲脉)
配穴:膻中(气会)、廉泉(局部)
操作:
太白行徐疾补法(《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丰隆深刺至胫神经处,施提插泻法祛痰
膻中向左右平刺,配合拔罐疗法(《灵枢·血络论》"血脉者,盛坚横以赤"
1. 穴位埋线
适用证型:反复发作的少阴阴虚型咽炎。
操作:于双侧太溪、三阴交埋入可吸收线体,每2周1次,激发经气持续作用。
2. 刺络拔罐
适用证型:少阳郁热夹痰者。
操作:在颈前喉结旁开1.5寸处(人迎穴附近)三棱针点刺后拔罐,每次出血量3-5ml。
3. 麒麟火针疗法
适用证型: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者。
操作:烧红的细火针快速点刺增生滤泡,深度不超过2mm,每周1次。
四、中药协同方案
1. 少阴证:左归丸(《景岳全书》)合增液汤(《温病条辨》),加木蝴蝶、凤凰衣。
2. 少阳证:四逆散(《伤寒论》)合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蝉蜕、僵蚕。
3. 太阴证: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桔梗、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