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陈妍希官宣离婚:为什么再恩爱的夫妻也会走向离婚?

陈曼心理 2025-02-20 18:04:43

2月18日,陈晓陈妍希官宣离婚,结束了九年婚姻。

这对被外界认为金童玉女的天作之合曾经以高甜的故事开局,婚礼上的“头纱吻”更是成为经典一幕深深印刻在许多人脑海里。男帅女美、两人满心满眼都是对方,他们俩满足了所有人对爱情的想象。

然而近几年两人频繁爆出冷暴力、缺乏沟通等问题,并屡屡爆出离婚传闻。直到今天,靴子终于落地,离婚的消息虽然并不让人意外,但也让人唏嘘不已。

不少人会发现,一些看起来很甜的cp很容易以be收场,这类关系的结束也更加容易让人叹惋,感慨“再也不相信爱情了”。那么,为什么“高甜开局”的亲密关系更易崩坏呢?那种让人上头的爱意又是怎么衰退的?

我们对于亲密关系常常有个认知误区,认为爱意是会持续的,刚开始会爱,就一直会爱,起点足够高的爱情,更应该像童话一样“幸福快乐是结局”。

而我们对于爱的这种误解,和高甜爱情里的两人一样,都面临着光环褪色后的困境,理想和现实碰撞后的落差。

像陈晓、陈妍希这类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又因为他们的爱情太过梦幻美好,他们受着认知偏差、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多重方面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1

甜蜜陷阱:光环效应和

多巴胺激素让爱情如空中楼阁

为什么有的人在相处之初就会对彼此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会觉得非对方不可?明明也未曾和对方经历过什么,却感觉情感浓得化不开?

这既有我们潜意识下的密码在暗中操控,也有着生物学的激素影响。

首先,养育者所推崇的特质会内化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心中的“理想人格”,当某个异性表现出这些特质时,正好和我们心中的暗号完美吻合,便会促使我们爱上一个人。

比如你的养育者常常念叨“人要聪明”、“还是聪明的孩子好”,或者批判你“怎么一点也不聪明”时,一个聪明的异性就很容易进入到你的视线,被你所留意。

而当你爱上了对方,你又会将养育者内化给你的理想投射全然安放在对方身上,选择性无视他的其他缺点。

这就是热恋期的“光环效应”,在你眼中仿佛出现了一个滤镜,你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不喜欢的特质,把对方想象得无比完美。

比如对方也许只是沉默寡言不善沟通,在你心中则觉得他“稳重”、“靠谱”;

也许对方只是没有规划,喜欢冲动消费,在你心中则觉得他“慷慨”。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正是这种理想化投射和光环效应的影响。

这种认知滤镜所产生的爱,更像是爱上了自己想象的幻象,根本不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

因而当两个人长期近距离生活,滤镜无法再起作用,现实的落差很容易引发认知失调,让当事人无比失望,更加难以客观看待对方的优缺点。

这时我们又容易将对方的缺点扩大化,把对方想象得一无是处,甚至把一些不属于对方的“锅”也丢到他身上。伴侣此时更像是满足我们负面投射的一个工具,我们就更加无法公正看待对方了。

其次,激情期的多巴胺等激素会在热恋期间制造强烈的愉悦感,这种感觉会让人误以为自己深爱对方,但激素都会有周期性衰减,当激素下降,当事人又会误以为两人感情淡了,甚至患得患失,生怕被对方抛弃。

因此,高甜开局的关系就像演电视剧一样戏剧化,今天你侬我侬,明天又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的爱根本没有经过现实检验,如空中楼阁般“看起来很美”,两人也从来没有客观、真实地看待对方、看待关系。

2

外部压力:外界期待

让当事人疲于应对

高甜的爱情因为太符合芸芸众生对爱情的期待,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而外界的期待、赞美、艳羡又会反过来对当事人造成压力,让他们不自觉地陷入“关系表演”的困境。

当关系太受到外界关注,便不再是两个人的事了。

当所有人都不断在当事人耳边恭维着“你们真是天生一对”、“你们是我见过最般配的”、“你们一定白头偕老”,他们一方面会信以为真,一方面会忍不住把满足观众的期待当成一项任务。

陈晓陈妍希由于是公众人物,他们的关系更直接与商业价值挂钩,这都会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持续产出“甜蜜素材”,甚至让他们分不清自己和对方的甜蜜是发自真心,还是只是为了做给大众观看。

而观众期待的那种“永远相爱”的传说,又会让他们对感情的波折很没有耐受力,无法冷静看待关系中正常的矛盾、分歧。

更危险的是,当两个人关注外界的看法超过了关注二人世界,他们的恩爱很容易沦为“作秀”。

也许他们会拍美美的婚纱照,会手牵手出现在大众面前,而长期感情需要的脚踏实地的培育,则渐渐被忽视了。

3

内部动力:关系失衡

造成系统性崩塌

关系是一个系统,两个人互动方式的可持续性决定了关系是否长久,而高甜开局的cp常常在最开始就处在关系失衡的状态。

美国婚姻和家庭专家戈特曼教授提出过“情感储蓄”的理论,认为积极的互动方式,如赞美、理解是在往感情账户里存钱,而消极的互动,如指责、冷战则是从账户里取款。

高甜的cp往往在关系初期就超额透支了情感账户,一开始就频繁约会、甜言蜜语会让当事人越来越倦怠,两人整天腻在一起也削弱了神秘感。

受边界效应的影响,两人会渐渐对积极的互动失去兴趣,加上幻想被现实撞破,两人开始吵架、指责,情感账户里积累的存款就越来越少了。

同时,高甜cp的初期往往存在隐性的权力博弈,就像网上流传着陈晓追求陈妍希各种甜蜜暴击,一方追求另一方时不遗余力地送礼物、贴心关怀无微不至,在外人看起来固然很甜,但也为关系埋下了雷。

被追求的一方可能会拿婚前的行为作为标准,期待伴侣一直这样对待自己,追求的那一方则失去了这种心力和耐心。

而两人结婚后,初始关系中权力的下位方会想要夺取权力主导权,不再“讨好”对方,就像陈妍希在综艺节目中透露陈晓婚前婚后反差很大,婚前的浪漫行为几乎消失不见,这些反差必然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满。

当然,每段关系都必然存在问题和矛盾,若关系双方能保持觉察、有效沟通,关系还有改善的可能。但如果关系双方采用回避、指责、防御、对抗等模式处理问题,只能加速情感纽带的断裂。兜兜转转之后,最终只能以分手告终。

虽然我们不是明星,我们普通人的亲密关系和明星的会有很大不同,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承担着“为众生照镜子”的社会责任。我们不必把对爱情所有憧憬安放在他们身上,因为某一对的分手就“再也不相信爱情”,而是从中得到启发,书写我们自己的“爱情童话”。

尽管“双陈”的故事走向了终结,他们的案例依然为健康的关系提供了反向借鉴的可能。想要有一段持久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坚实关系的内核。

01尊重和接纳关系的周期

许多人向往一生一世一双人,爱你爱到骨子里那种激情的亲密关系,但想要让关系长久,在享受激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关系保持清醒的认知。

关系就像一个有机体,任何生命都会经历“成、住、坏、空”的阶段,关系也是如此,会萌芽、发展、也会衰退、转型。

无论开局怎样,关系都可能衰退,也可能越来越坚韧。承认和接受关系就是一个波动的周期,理解关系会有冲突、会平淡也会岌岌可危的必然性,反而能提升我们对关系危机的耐受力,让我们更加冷静、有准备地面对感情的平淡和危机。

当我们发现关系没有之前那么充满激情时,便不会患得患失、担心关系会马上破裂,而是能客观复盘关系,看看是否两人在交流、相处模式中存在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共同旅行、学习新技能等突破舒适区的行为,重启多巴胺分泌的周期。

02为情感账户持续增加养料

前文中我们说过,根据戈特曼教授提出的“情感储蓄”理论,在关系中的正向互动如果远远超出负向互动,感情的坚韧度会显著提高。

我们可以营造一些正向的相处模式,让情感账户永不枯竭。在与伴侣沟通时,可以多采用“三明治表达法”,就是将负面的意见、反馈夹杂在两个正面的观察中。

比如许多女性看不惯伴侣不爱做家务,总是当甩手掌柜,过去也许会指责对方“怎么这么懒”,而三明治表达法则是表达成:“你工作努力让我挺感动的,如果能帮我洗个碗就更好了,当然你现在对我挺体贴的”,如此对方就更能接受我们的批评、建议。

而如果当我们感到情绪即将失控时,可以约定暂停争吵,防止做出透支情感账户的举动,待到回复冷静再进行沟通。

我们还可以营建一种“感恩-赞赏”的生态,比如多夸赞、感谢对方的行为,并给予对方实际的感谢行动,让爱在两人之间流动起来。

03在个体成长的同时增强两人联结

能够长久的关系,是从“我”变成“我们”,两个人都既能保持自己的边界和独立性,又能通过对方达成自我延伸,两人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比如我们在各自保持自己独立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可以协商出一些彼此都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分享,或者向对方介绍自己的专业、爱好等。

每过一段时间,两人可以共同制定一些职业、家庭、健康等发展蓝图,或者合作完成一些阶段性任务,比如买个大件物品、共同健身、合作装修房子等。

每当有类似双陈离婚的新闻爆出,总会有人对爱情唱衰,甚至怀疑爱情、婚姻的意义。

实际上,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同望向相同的远方。

磕cp固然有趣,眼前的人和眼前的关系才更值得我们去投入、经营。

传说中那种美满的爱情并不只在影视剧里,爱情也并不是玄学,而是可以学习、拆解、管理的心理系统,需要修正认知、动力迭代与系统护航。

而那些能够穿越周期考验的关系,最终证明的不仅是爱的韧性,更是我们人类驾驭复杂情感的智慧。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6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