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喧嚣的西门子办公楼里,Renato Lombardi(中文名隆巴迪)安静地坐在角落里,专注地盯着眼前的微波技术研究资料。
身边的同事们抱怨着项目的高压,而他却显得格外平静。
没人会想到,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微波技术专家,将会有一天被华为高层邀请,并为了他,华为在意大利建立了一座研究所。
这一切,缘起于一次特别的参观。
对华为的第一印象:一次震撼的参观2004年,隆巴迪受邀去华为深圳总部参观。
这次参观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公司的看法。
华为总部的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令他震撼。
他不仅参观了华为的“高大上”展厅,还亲眼见证了华为从草根企业逆袭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历程。
特别是他发现,华为的研发人员占比非常高,这种对创新的重视,让他对华为刮目相看。
参观完毕,隆巴迪回到西门子后,立即向同事们报告:“华为未来几年甚至几个月,我们就能看到它发展壮大!
”这次正面积极的第一印象,为后续他加入华为埋下了种子。
时间到了2007年底,华为决定发展自己的微波技术,而隆巴迪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华为欧洲研究所所长专程飞到意大利,与隆巴迪见面。
这场面试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是高层之间的业务洽谈。
两人聊了几个小时,讨论华为微波产品线的业务规划和未来的研究中心选址等问题。
他们一致认为米兰是最合适的地方,因为米兰拥有丰富的微波人才资源和完善的生态条件。
这样,华为米兰微波研究中心在双方融洽的氛围中诞生了。
这个过程中,隆巴迪下定决心离开已经工作多年的西门子,加入了华为这个新的舞台。
高管支持:帮助米兰研究所顺利起步在西门子,隆巴迪的工作经常是向高层汇报,但在华为,情况却大不相同。
每次到华为总部出差,隆巴迪都会被多位高层领导“约谈”,并得到相同的问题:“你需要我们怎么支持你?”
有一次,隆巴迪希望把沃达丰项目的POC测试地点定在刚成立的米兰研究中心。
但米兰研究中心初建,各项设施还未完全到位。
这是一个艰难的请求,但最终他成功说服了沃达丰,并顺利地完成了测试。
这之后,米兰团队夙夜奋战,成功打响了米兰华为微波研究中心的名号。
事后,华为产品线总裁告诉隆巴迪,华为在他加入初期就决定了测试地点放在米兰。
这种对一线人员的信任和支持,让隆巴迪非常感动,也下定决心全力投身华为的事业。
适应华为文化:从了解中国文化开始从西方大厂跳槽到华为,很多人会有不适感,但隆巴迪却似乎没有这种困扰。
他的秘诀在于“适应”。
他从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入手,每次到中国,他都会到处走走看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参观旅游景点,体验传统文化。
隆巴迪还鼓励团队里的外籍专家学习中文,习惯中餐,因为这是理解中国同事和融入华为文化的有效方法。
尽管隆巴迪的中文不流利,但他会说几百个中文单词,这些“求生工具”帮助他在华为更好地沟通。
此外,他总是保持乐观,不抱怨,而是微笑面对问题。
不发火、不拍桌子,是他的常态。
他常对同事说:“华为请我们来,是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的。”
加入华为后,隆巴迪比华为同事还努力。
他总是早一点到研究所,晚一点回家。
出差途中,无论是在飞机还是在火车上,他都随时打开电脑工作。
在华为的每一刻,他都尽心尽力,心无旁骛。
结语:奋斗的意义隆巴迪的奋斗精神无疑是华为成功的一部分。
在华为,奋斗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奋斗精神吸引了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华为,共同为科技创新而努力。
正如隆巴迪所说,“这就是我的生命。”
华为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技术和市场策略,更在于它的人才战略和文化包容。
华为不仅重视中国人才,也懂得如何留住和用好外籍人才。
正因为有了像隆巴迪这样愿意适应、融入,不断奋斗的外籍高管,华为才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强大。
最终,华为和隆巴迪一样,通过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用实际行动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华为的奋斗精神也告诉我们,每个奋斗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奋斗的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在于这个过程本身。
每一个似曾相识的奋斗故事,都在刻画着华为这家全球科技巨头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