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灭日本的军国主义,中国富强不了。”
这是南开大学已故教授艾跃进曾在课堂上发出的振聋发聩之语。
作为南开军事思想课程的创始人,艾跃进艾教授一直以犀利的观点,独特的演讲风格深受大众的喜爱。
可在2016年,艾教授不幸因癌症离世,众多老师学生纷纷悼念。网上对艾老的诋毁言论却开始甚嚣尘上,称艾教授为“不靠谱的专家”,“‘鹰派’思想的煽动者”。
艾跃进教授是怎样一个人,他生前为什么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去世后又为何身处舆论漩涡之中?
艾跃进教授的一生
1958 年,艾跃进出生于天津。1982 年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并在毕业后开启了他为南开大学奉献一生的执教生涯。
艾跃进自大学开始就有意识的往哲学方面发展,一直努力学习革命先辈的思想,并将革命先辈树立为自己的榜样。直到大学毕业,为了更好地报效国家,他放弃了那些轻松又高薪的工作,选择留在了母校。
艾跃进先后在校团委、武装部工作,随后学校见他所学的哲学与军事思想有关,安排他教授军事思想课程。同时组建了军事研究室。
可在等到学生选课时艾跃进发现,学生们都更喜欢现代高科技、现代战争等更让人感兴趣的课程。
并且由于军事思想是下午上课,讲课内容也很枯燥,学生们一半都会去睡觉或者甚至有人直接选择旷课。
他痛定思痛,决心改变军事思想课程不受学生欢迎,不受重视的局面。努力用更有激情更易理解的话语让军事思想这门课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同时在课上,他也努力挖掘军事思想中的精神内涵,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以先辈英勇事迹为蓝本,引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热忱 。
渐渐地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他军事思想课也广受学生欢迎。
之后艾跃进荣升副教授,不久又成为了教授。可他并不满足于职位上的晋升,想要为母校做一件大事。于是他跋涉千里,风餐露宿,经过几度申报,终于为南开大学申报了硕士点就军事思想方面的硕士点。让南开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12个学科门类全部齐全的大学。
这次申报,是艾教授自己垫钱去的。他常说,要将公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做,这样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2016年,艾跃进教授不幸离世,在去世前,还曾强撑着病体,坚持为新党员主持入党仪式。
正如人们在他的悼词上所言,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人士,坚定的毛泽东思想信仰者、捍卫者。
这样一位能够发掘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的高校教师,一位坚定的爱国斗士,自然深受学生爱戴。那么,在去世后他为何会遭受网上的非议呢?
网上的争议
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听众,艾跃进教授曾在南开大学等高校以及众多社会场合,围绕军事理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热点等诸多主题进行了多次演讲。
随着这些演讲以及艾教授的部分上课视频被发到网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南开的艾教授。可树大招风,艾跃进教授的言论与教学风格转而备受争议,公众对他的评价也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
网上的支持者视艾教授为“民族精神的呐喊者”,在他去世后更是称其为“艾公”。因为艾教授敢于揭露现实问题,唤醒青年一代的忧患意识。他“敢说真话”,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历史观等问题上,他的立场十分强硬,这些都赢得了支持者们的共鸣。
在对日本的看法上,他主张“灭日本”,不忘历史上的深仇大恨,要灭掉日本军国主义。这不是艾教授一时情绪的冲动,也不是为了博人关注而刻意为之。
正相反,艾教授深刻知道他一味强调“灭日本”的行为,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并不合适,他这方面的言论也一直有“煽动民族情绪”的嫌疑。
但他为了让更多的同胞能够理智看待对日本的仇恨,能静下心来区分日本民众和日本军国主义;为了让民众理解,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为当年惨痛的历史复仇,课上一直强调“灭日本”,就算明知会被指责也在所不惜。
今年三月,日本议员愤怒地痛斥了日本政府多年来一直掩盖“731”部队罪行,这一事件充分证明了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君子生小国,非君子之过也”,日本政府的罪行,何必要让那些尚有良知的日本民众承担。艾教授的言论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可由于,在艾教授去世后,支持艾教授的群众在网上大肆宣传,毫无原则、不加甄别地进行称赞。无度的赞扬引发了部分网民的不满,一部分非议由此而来。
另一部分非议来自网上的坚定反对者,他们批评艾教授是“偏激的煽动者”。据他们称,艾教授的言论缺乏学术严谨性,甚至带有煽动性。
例如,艾教授曾被一些小报误导,诋毁转基因技术。甚至见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与美国知名转基因种子公司孟山都合作,愤而斥责他 是“为孟山都服务”。
如今回过头来看,张启发院士植物基因组领域的主要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也是放弃优渥工作毅然回国发展的爱国人士。他推广的转基因技术也不是洪水猛兽,我国转基因技术标准、监管等如今世界领先。
艾教授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固然是错的,但我们也应该立足于当时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去看。并且艾教授只是哲学出身的大学教授,他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有所不足,被无良报道上的文字欺骗也情有可原。
但反对方的理由也并非都是有理有据,像是称艾跃进曾穿军装演讲,而他从未参军,这是在骗人;还有称艾跃进反对日本,反对台独,是在破坏国家间的关系,应该从重处理。令人匪夷所思。
这些两极分化的评价,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在民族主义、教育理念和国际认知上的深刻分歧。
对此,艾教授曾表示”当然我会尽量客观,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谁也不能干预。我只是教师或演讲者,不是一个布道者,更不是圣人,我所讲的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认同和接受,那也不可能。“
不惧一切的底气
艾跃进教授这种不惧诋毁的底气首先源自其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这主要依靠艾跃进从小就受到的自己红色家庭的熏陶。其父亲是上过抗战前线的记者,从小就时常教导他要报效祖国。长大后他格外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了给祖国提供人才,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所周总理就读过的南开大学。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听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再次复兴的期盼。
他更深层的底气则来自其对国家的热爱,对不碰红线的坚定决心。
尽管言论犀利,艾跃进始终严守政治底线,其课程内容严格限定在爱国主义教育框架内。虽然艾教授的演讲被质疑学术上不够严谨性,但他也一直言之有物,所有依据,都能在公开的出版物上找到。
有这样的底气,无论人们怎么争议,后人拿出多少所谓的黑料,艾跃进教授都无可避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不可动摇的形象之一,未来的历史也终将对他给出最公允的评价。
他充满争议的一生在迫使公众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的边界在哪里?大学课堂应该传递怎样的价值观?在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
里,我们该如何平衡情感共鸣与理性思考?
这些问题,远比简单评判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