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一女员工被领导要求陪商家喝酒,其被灌醉后遭到猥亵。而后,该领导为女员工开了房间,其进出房间4次,并实施强奸。女员工向HR等反馈无果,前往食堂发传单维权。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8月8日凌晨在阿里内网发帖,用震惊、气愤、羞愧,表达对阿里一员工涉嫌侵犯女同事事件的感受。他同时表示,必须调查清楚,给全体阿里同学和全社会一个交代。
张勇在阿里内网帖子里为此事中各级主管的冷漠和没有及时处理道歉。尽管警方仍在调查阶段,但阿里内部认为,事情在员工反馈后没有得到迅速的响应处理,存在重大问题。张勇称,“从我开始,从管理者开始,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有深刻的触动、反思和行动!”
昨晚,阿里巴巴由蒋芳带领的独立调查组也发出第一封内部公告。调查组认为,相关主管和HR同理心不够且有重大判断失误,应进行认真检讨,严肃反思。调查组还公布,除涉嫌男员工被停职接受警方调查以外,该员工的一级二级主管、一级二级HRG总共4人也被停职配合内部调查。
东子当年出事,热搜直接指名道姓:
我找不到完整版,但我记得那段时间你基本看热搜关键词就能看出东子发生了啥事。
有“路透社 刘强东”、“刘强东 性侵”、“刘强东 被捕”,有零有整,连续剧似的。
为何阿里这波隐姓埋名,不知情还以为搞促销:
媒体这块,东子属实没整明白。公关这块,我猜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公众将注意力聚焦在低杀伤力的信息上”。删帖啊限流啊这些也会做,但这些是辅助技能,其实效果一般。
我们先回顾一下核心信息:
阿里女员工称被上司带去陪酒;(1)
酒桌上被商家猥亵;(2)
醉酒后被上司开房性侵;(3)
要求公司内部处理,无果,被迫发传单;(4)
因为没有司法机构的最终确认,我权且将以上整个事件称为一个“故事”。
那请问新闻学传播学公关学的同学,从企业公关的角度出发,以上4大点,哪一点对企业形象的杀伤力最强?
第4点,受害者称,“要求公司处理,公司有拖延甚至威胁行为,导致受害者被迫在公司食堂发传单”。
因为123这三点,都可以归结为上司和商家的个体责任。虽然对企业形象有冲击,但只要对外释放一个“坚决处理”的立场,是可以争取大众情绪的宽容的。公司那么大,肯定有败类嘛。“企业主动安抚员工,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事后还加强了内部制度建设”,多么完整而坚实的解答。
但第4点不同。如果把第4点的信息专门摘出来,那这个故事就不是一个混账上司性侵女下属。
是一个公司体制在包庇强奸犯、威胁压迫受害者。法律上的连带麻烦不用说,舆论影响会非常恶劣。怎么办呢?引导公众去关注另一个故事,低杀伤力的故事。事实是只有一个的,但叙事的角度不同,就能产生多个故事。
因此眼下对企业最有利的故事,就是“一个混账上司性侵了一名女下属,公司正在主力配合调查”。
“一个混账上司性侵了一名女下属”,这块内容不要做任何反驳。因为故事的这个部分传得越广,这件事情的负面观感和个体的绑定就越深,叙事的主脉络就会牢牢控制在“个体对个体”这层关系上。
届时把混账上司一开,切割就完成了。“公司正在全力配合调查”,是一定要反复强化的信息,而且立场要足够坚决。一方面形成“企业没有推脱很负责”的印象,另一方面引导公众把企业视为一个仲裁者,一个高高在上的第三方。
还记得我前面提的,受害者的故事的第4点吗?按照受害者的叙事,企业不是第三方,企业是和混账上司一起的加害方。
但如果公众反复接受“企业正在全力调查”的信息,就必然会有很多人不自觉地把企业分割开。
当企业给出一个处理结果时,这些人就会觉得事情已经结束了:“他已经被开了,也进局子了,你和他的事情公司已经给了交代了”。
不,这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人和另一群人的故事。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我猜企业现在最不想听的,是这几个问题:
事发后,企业内部有没有收到受害人的反映?
如果有,什么时候收到的?
收到后,做出了什么处理?
企业内部有没有人对受害人施压?
如果有,这个决策是谁做的?有谁参与?
我想,这些把企业放到主角位置的问题,和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才是企业最忌惮的。
不过,以上都是基于受害者陈述的推测,不作为对任何事实的判断和评价。
我也是收过律师函的人。
我赞赏企业现阶段的对外表态,并衷心希望此事件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及管理层无任何关联,希望最终调查结论能还企业一个清白。
当然,是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
你们关注,点赞,转发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