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奉科镇梨园二组的一起因集体资产分配不公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不仅让当地一户迁移家庭深陷困境,更将村民自治与法律公正之间的平衡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日益凸显。在玉龙县奉科镇梨园二组的这起纠纷中,我们看到了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些现实挑战。
据了解,和某伟户原居住于奉科镇春头二组,因地质灾害及水电站建设需要,被政府安置至梨园二组,并与该组建立了土地承包关系。2007年,和某伟户正式将户口迁至梨园二组,并以村民身份承担相应义务、行使相应权利。然而,2011年梨园二组对和某伟一家的村小组成员身份产生争议,尽管玉龙县法院后来确认其为梨园二组成员,享有同等权利,但这一判决并未完全平息争议。
2023年,随着玉龙县明确梨园水电站建设区内集体林地的相关事宜,梨园二组制定了征地赔偿集体资产资金的分配方案。然而,和某伟户却因被认为与其他村民不享有同等身份,而未按照分配方案获得应有的补偿。尽管和某伟户已多次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与公证,但梨园二组仍以各种理由拒绝承认其村民资格,甚至召开村民大会决定将其排除在未来任何集体财产分配之外。
这一事件不仅触及了和某伟户的合法权益,更引发了对村民自治与法律公正之间平衡的深刻思考。村民自治作为农村自我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形式,旨在促进农村的和谐与发展。然而,当自治行为超越法律框架,侵害个体权益时,其合法性和公正性便受到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省近年来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到广泛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一系列创新举措正逐步构建起更加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治理环境,如何持续探索和完善村民自治与法律公正的融合路径,仍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玉龙县梨园二组的这起纠纷,不仅是对当地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云南省乃至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深刻反思。在这起纠纷中,玉龙县法院以“村民自治”为由,仅裁定给予和某伟户部分补偿,这与先前生效的确认其村民身份的民事判决书相悖,违背了法律的既判力原则,进一步加剧了法律在基层治理中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危机。
因此,面对玉龙县奉科镇梨园二组的这起纠纷,不仅要关注个体权益的保护,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在村民自治与法律公正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指导,确保自治行为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层治理的和谐与稳定。
(详情内容可查看当事人微博头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