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Z9 GT这台车我去拍过,也体验过,感觉就一个字:炸裂。
无论是设计、配置、性能还是参数,这台车的表现都超出了我对比亚迪造车实力的理解,但有意思的是,腾势Z9 GT的单月销量只有千余台左右。
腾势Z9是一个系列,有Z9三厢版和GT运动版,以及EV和DM两种动力组合,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4款车型,2月份累计销量600多台。
一款高端新车需要动用大量的精力和供应商体系,尤其是销售渠道需要投入大量的费用,但目前总体来说腾势Z9并没有成功赋能。
理由只有一个,我们之前的解释是“价格超过价值”。
如何评定,要从整个市场表现来看,市场如果有比较高的销量表现,就是“价值超过价格”,反之则是“价格超过价值”,俗称卖贵了。
所以我认为腾势Z9非常可惜,因为它一身好东西,有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基本盘,如果市场调研精准、市场定位合适,可以解决目前腾势无法顺利To C的问题。
没错儿,目前腾势最大的问题是只能靠一台D9走量,D9的用户群体较大占比是To B,也就是租赁、公司用群体,私人用户购买D9的占比,并不大。
这会为品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公务市场远没有个人市场庞大。
D9之后的N7、N8销量不好,全新的Z9也不太成功,核心的根本就是腾势品牌还没有真正的在C端(个人市场)创造出价值。
说白了,就是大家在买车的时候不会考虑腾势,或者说想不到腾势,其卖点是什么,标签是什么,这些都不够鲜明。
全新曝光的腾势N9,有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说巨大的尺寸、方方正正的设计,魁梧感极其到位,另外天神之眼B、三电机、CDC悬架等等,这些配置不可谓不豪华。
从卖点上来看,腾势N9是不缺的。
但当下的预售价是45万-55万,我在网上能看到的争议比较大,主要是集中在价格偏高上,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信号。
因为就在前几天,AITO发布了全新的M8以及改款M9,短短三天订单量就突破了7万台,挖掘的就是40万以上的用户市场。
这里需要知道的是,M8虽然预售价在36万左右,但其实AITO车型有大量的选装配置,大多数被吸引的用户都会进行选装,裸车价格基本上都在40万以上,而M9已经验证过的,成为50万以上新能源SUV的领跑者。
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几乎形成了统一的认知,就是腾势N9的定价较高,在AITO双车型发布之后,腾势再一次遇到了挑战。
把新车价格上升到50万量级,就意味着把一个还没有完美、顺利、全面To C的品牌、车型,放在一个巨大的斗兽场中,和已经成功的AITO、BBA正面厮杀。
这对于需要一个完美口碑建立的腾势来说,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所以,腾势N9作为一台产品力够强的车型,需要提防一件事儿,那就是在产品力强势、没有短板的基础上,切勿让高定价卷入到和腾势Z9系列一样的漩涡中。
目前来看,腾势仅仅靠一台成功的D9,还不足以立足40万以上市场。
网友的一句评论非常经典:“既然车没法改了,那就改定价吧。定价也不能改的话,那就月销三五百吧”。
虽然是调侃,但已经折射出来市场的态度,对于预售45万-55万的腾势N9来说,高端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蛋糕,但想要走之前的高定价策略很难行得通。
其必须要重新调整传播、定价策略,且用较长周期,在个人用户市场做出认可度之后,才能在高端市场获得话语权。
腾势那么多黑科技,整了几年,垃圾造型和市场策略,赵明搞砸了
堆一些没用的配置,成本太高。
成都车展看过腾势d9属实惊艳最心动的一款车,可惜价格偏高后面定了方程豹五
小编,请阐述清楚高端的定义,是定价高就高端还是品质高就是高端?
反正我现在买不起,先努力赚钱再说
很难打过m8,m8在35万-40价位估计没有对手
吹嘘的智能驾驶,实际是拉夸,品牌不过硬,最重要的一点 现在32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车主,需要考虑到5年以后的长期用车,智能驾驶是第一需要考虑的,L3落地,硬件就落后,智能驾驶不行,难道买外壳,28~35万
一堆花里胡哨的配置,车身太重了,还有造型不行。
价格太高。技术不认可
车是真的好,赵长江是真的不行,交给雷军卖的话,订车至少排队几个月
Z9对标的应该是SU7,两者都同级别,又主打运动……可能营销差了太多
定低成了穷人标志,更没人买。最好就是定60万,30万偷偷卖偷偷买。
本来想对标m9,现在m8都未必打的过
已经在老路上了!
腾势以为自己的面包车大卖,就想开始割韭菜,别把自己当回事啊,你以为你是奔驰???
建议加个35-42
车身太重 纯电续航太短
腾势Z9GT是好车就是定价太高,不划算
腾势比同级别做工好、配置高,我们要的就是这些
换个标吧
比亚迪压根不会做高端,不懂得服务好车主,只会出新车无止境地背刺。不像问界出新车还给旧车升级硬件
中肯!可惜人家不这样认为,以为王朝的成功可以复制到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