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描手法是小说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在小说中尤其重要的地位。
一、定义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指不着颜色,只用墨线勾勒物象轮廓的画法。在小说创作中,白描手法是指用简洁、质朴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或人物的主要特征,以突出其本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特点
1.简洁性:白描手法摒弃过多修饰词和冗长描述,以最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信息。能用一句话说清绝不啰嗦,力求以少胜多。
2.真实性:不刻意美化或夸张描写对象,如实勾勒,呈现事物本来面目,给读者真实感。
3.传神性:虽用笔简略,但注重抓住描写对象关键特征,以简洁文字精准传达神韵,使形象跃然纸上。
三、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简洁勾勒,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鲁迅笔下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几笔就画出其穷困潦倒又饱经沧桑的形象。
2.渲染气氛:用简洁笔墨描绘环境,营造特定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短短几句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晚景图,烘托出孤寂愁苦氛围。
3.推动情节发展:简洁描写为情节发展做铺垫,自然引出下文。如“天色渐暗,路上行人越发稀少”,简单一句点明时间和环境,推动故事朝着紧张方向发展。
四、运用方式
白描手法在小说中运用广泛,以下从人物、环境、情节、细节四个方面举例讲解:
1.人物白描
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堪称经典:“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描写没有过多修饰词,仅用“站着喝酒”“穿长衫”,就点出孔乙己既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又穷困潦倒的尴尬处境;“青白脸色”“皱纹间的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又脏又破的长衫”,几笔勾勒出他身体欠佳、生活落魄且懒惰的形象,让人物跃然纸上。
2.环境白描
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湘西小镇茶峒:“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作者用简洁文字描绘出茶峒城山水环绕的地理风貌,“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形象写出溪流蜿蜒、山路径直的特点,勾勒出湘西宁静自然的乡村环境,为故事发展提供质朴清新的背景。
3.情节白描
《骆驼祥子》里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节:“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老舍先生以简洁语句描绘天气酷热,接着叙述祥子“看了看天”“喝了瓢凉水”“走出去”,没有过多铺陈,直白讲述祥子在恶劣天气下仍要出车拉活的情节,展现出他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4.细节白描
对关键细节细致刻画。“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一个“摸”字,生动表现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