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后共议?“双朝制”在魏晋南北朝的考察

云政谈历史 2022-10-18 20:49:56

全文共1909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后的一个大乱时期。

东汉黄巾起义以后,地方诸侯割据势力崛起,乱世纷争,魏蜀吴三足鼎立,形成了一种局部统一的局面。

后来三大世家都归晋,统一了整个世界,然而,这样的平静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被打破。在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等战争的冲击下,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动乱之中,即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后人所诟病,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层的奢靡和底层的悲惨的社会状况。

但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其政治体制的承上启下是其他王朝所不能及的。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在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建树。

一、政治体制变迁

自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已经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就是郡县体制的崩溃,这一变化,让地方政权向朝廷集中,皇权增强,天下政治稳定。

同时,三公九卿的建立,使其政治体制在以后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

三公九卿的建立,让秦国的官僚体制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执行能力明显提高,这也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事实上,早在秦朝,诸侯国就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稳固的官僚体系,秦始皇只是把它固定住。

三公九卿的建立,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巩固皇权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皇帝的负担,丞相、太尉、御史三个人都要对皇上负责,军事、政治、监察都有一个合理的布局。

皇上要做的,就是向三位公爵发号施令,听他们的汇报,而宰相则是三公之首,执掌百官,拥有极大的权利。

宰相,都是有过人之处,在封建社会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百官井然有序,维持着帝国的正常运转。

中国的官僚体制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方面。首先是三公九卿的秦汉时代;其次为隋唐三省六部体制下的官吏制度;其次是宋朝的士人和官僚团体。

到了明朝,朝廷已经可以脱离皇室的控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在没有了帝王干预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可以管理好这个国家。

但是,政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皇权衰落,士族势力日益强大。

传统的政治体制无法适应这种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即“双朝”。

二、特殊时期的政事管理模式——二元体制

我们刚才说了,朝廷和官僚机构的关系很微妙,如果皇权强大,那么官僚机构就会受到皇帝的控制。

而一旦皇权没落,士族就会很快掌握政权,成为真正的掌权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晋。

世家大族的兴起,始于东汉末期,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牢牢掌控着朝政,成为了真正的政治操纵者。

司马家是大家族,早年在世家中的地位还不如那些世家大族,所以在建国之后,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到了东晋,士族更是肆无忌惮,君临天下,就是指琅琊王氏,颍川庾氏,沛国桓氏,陈郡谢氏。

自从晋元帝司马睿之后,整个东晋都被士族把持,而东晋皇帝则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傀儡皇帝,任人宰割。

所谓双朝,就是在禁宫里听政,在禁宫之外,就是尚书省。

一件国事,在正式实施之前,都是由尚书省的文武百官商议,然后由皇上来决定。这个制度最初实施的初衷,就是为了提升朝廷的办事效率。

尚书省的前身,是汉朝的朝堂,朝堂是皇上的幕僚,也是皇上的亲信。

尚书台的用意也很明显,就是要削弱宰相,巩固皇权。

到了魏晋、南北朝,尚书省已成为一个独立于天子之外,统率百官的权威组织。特别是魏文帝曹丕时代,国家政事首先集中于朝堂,成为最早的政务机关。

到了西晋,尚书台已成为尚书省,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尚书台的官员也成为百官之首,仅次于皇上。

这些政体的改革,大大提升了政府的效率,让皇帝不再做任何事情,只要决定重要的事情就可以了。

但凡事都有好有坏,皇帝在闲暇之余,尚书台的地位与权利也在逐步提升。以上提到的士族与君王共治的政局,实际上与尚书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士族领袖一旦执掌大权,就会第一个进入尚书省。

如王导,在东晋大权后,先拜为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拜司空、假节度、尚书、尚书、中书省。

现在百官受尚书省之命,大部分人对皇上的旨意都是置之不理,真正的掌权者还是士族。

这两个王朝的产生,实际上是因为皇权的分裂。到了东晋以后,尚书省几乎包揽了朝堂上的许多事情,就连皇帝的退位也是如此。

比如大晋的开国皇帝,就是由权臣桓温领导的。

桓温威胁褚太后,让他废掉司马奕。后来,他还立了会稽王、司马昱为皇帝,主持了尚书省的册封仪式。

事实上,在东晋时代,皇权并不大,没有威信,没有军权,只能听命于士族,所以两代体制在这个时候就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三、皇权独裁的转型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有两条。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自秦代以来,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就一直在互相争斗。

帝王是家族的掌控者,也是官僚集团的领袖,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深受清朝影视作品的熏陶,认为官僚组织是皇上的看门狗。

实际上,在清代以前,官吏与皇帝的关系就像是现代社会中的上司与下级官员,而不是单纯的统治者。

在秦汉时代,官僚集团的权力很大,从汉武帝到汉宣帝,霍光就是这个国家的掌控者。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关系,让皇帝对官僚集团的态度极为复杂,既要仰仗他们治世,又要维护皇权。

最后,皇帝陛下决定削弱宰相,让宰相在朝堂上的权力更迭。

宰相是文武百官的领袖,皇帝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等于是在暗中提升了皇权,就像是一群人之间的竞争。

魏晋南北朝,皇权衰微,宰相权力膨胀,尚书省是一个全新的政权组织,与皇帝分庭抗礼。

所以到了隋唐,才有了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依然是尚书省,但是三省权力不同,又互相牵制,这就导致了官场的凝聚力大打折扣。

而皇帝却从中渔翁得利,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各个阶层。在玄宗年间,尚书省已是一个空壳,皇帝的决策和命令很少与尚书省有关。

朱元璋建国大明,废除了宰相,设立了内阁,以维持皇帝的权威。内阁大臣的职务,与宰相相当,但并不具备宰相的权利,无权干预朝政。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虽为百官之首,拥有无上的权势,但他毕竟是皇帝的助手,不能像宰相那样与皇帝对抗。

清朝时,官吏制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皇帝与官员的关系变成了奴才,皇帝要做什么决定,官员们只能提出意见,而不能插手,权力大打折扣。

明清两代都难以实现。

结论

君主专制到了极点,实际上也是一种僵化的封建专制。

唐代和宋代的官吏,由于自由度较高,与皇帝的关系也比较紧密,而在明清,官吏没有实权,大多被皇权所控制,思想也比较死板。

特别是清朝的时候,文字狱的泛滥,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员,都是谨言慎行。

他为官,只想着谋生之道,像张居正这样的官员,却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明朝的明朝皇帝不在,而这个国家还在正常的运行;而清朝的皇帝,一旦不称职,国家就会陷入麻烦之中。

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论》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