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当中间人?特朗普的用意远不止这么简单

月光下的静 2025-03-18 14:32:50

据外媒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委托俄罗斯普京作为伊朗核谈判的中间人,普京对特朗普的这一要求表示了同意。不得不说,普京的这一表态,有点让笔者吃惊,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通过普京的这一表态可以看得出,俄美关系在某种层度上可以算是缓和了,那么,特朗普通过让普京当中间人与伊朗谈判,其真实的用意怕不止这么简单。

俄乌冲突持续三年,美国虽通过军援乌克兰消耗了俄罗斯的国力,但也付出了高昂代价。欧洲能源危机、北约内部的分歧以及美国自身经济通胀压力,让华盛顿意识到“双线作战”的不可持续性。

尤其在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外交政策转向务实,试图通过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这种转变背后,既有对俄乌局势的止损考量,更暗含针对中国的长远布局。

俄乌战争初期,美国借机强化了北约的凝聚力,并推动欧洲国家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看似巩固了西方阵营。然而,随着战事僵持,美国逐渐陷入“资源黑洞”——每年数百亿美元的援乌资金加剧了国内财政压力,而欧洲因经济衰退对美国的依赖度下降,甚至出现“援乌疲劳”。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在遭受制裁后加速“向东看”,与中国深化能源、军事合作,反而让美国担忧中俄形成“反西方联盟”。此时,特朗普政府选择结束俄乌冲突,不仅仅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实际上是想拉拢俄罗斯,与普京握手,就是为了拆解中俄协作,同时腾出手来应对“更大的对手”——中国。

俄美关系缓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向了中东。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陷入“战略泥潭”,既要遏制伊朗的核野心,又需应对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等伊朗支持的势力。若俄罗斯能作为中间人促成美伊对话,美国或可减少在中东的军事投入,转而通过外交手段稳定该地区。

而对俄罗斯而言,斡旋伊核谈判既能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又能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让步,例如默许俄对乌东部分地区的控制。这种交易看似双赢,实则暗藏美国更深层的目标:通过拉拢俄罗斯和伊朗,重塑中东权力结构,孤立中国。 中国近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嵌入中东,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的能源合作,与伊朗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对巴以问题的平衡立场,使其成为中东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若美俄联手“改造”中东,局面可能生变。例如,美国若以解除部分对伊制裁为条件,换取伊朗减少对华能源依赖,或施压海湾国家疏远中国投资,将直接冲击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布局。更危险的是,俄罗斯若配合美国,利用其与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传统关系,推动中东各方势力与中国“保持距离”。

这一策略的终极目标,是复制“乌克兰模式”到亚太。北约近年来已逐步将触角伸向印太,通过联合军演、技术封锁、供应链重组等手段围堵中国。若俄美关系缓和,北约便能更集中资源在亚太部署。美国设想中的场景是:俄罗斯与伊朗“稳住”中东,减少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支点;欧洲因俄乌停火而松绑,跟随美国加大对华施压;日韩、澳大利亚等盟友则配合构建“亚太版北约”,形成对中国的全方位包围。

届时,中国可能同时面临东海、台海、南海的军事威慑,以及欧美联合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 诚然,美国的这个计划确实完美,但最终是否能实现,还存在多重变数。首先,中俄协作未必因俄美短暂和解而瓦解。俄罗斯深知美国的战略重心终将转向自己,与华合作仍是其抵御西方压力的关键。其次,中东国家普遍奉行“多向外交”,不会轻易选边站队。即便伊朗与美国关系缓和,其与中国的能源和基建合作已形成利益捆绑,难以一刀切断。最后,北约内部对“亚太扩张”分歧严重。欧洲国家更关注本土安全与经济复苏,未必愿意为美国“火中取栗”。 历史证明,大国博弈从非“一招制胜”。美国试图以俄美缓和为跳板孤立中国,但其单极思维与零和逻辑,恰恰可能催生更广泛的反抗。对中国而言,巩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深化中俄战略互信、灵活应对中东变局,才是破局之道。

全球权力格局正在重组,而真正的赢家,或许属于那些能超越对抗、提供共赢方案的国家。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