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刷视频看到一个故事:深圳一位爸爸年薪50万,现有一套市值300多万的房子。由于孩子准备上学,这位爸爸便想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换一套福田区的学区房。但看来看去他发现,在福田随便一套学区房起步就得800万,光首付就400多万。就算是卖了现在的房子也才300多万,加上存款勉强能付个首付。但面临的问题是,孩子一上学就会有一大笔教育费,这位爸爸表示,虽然年薪50万但是二胎根本不敢想!
他算了一笔账,如果非要换学区房,首付400万,房贷400万,每个月最少得还2万。50万年薪平均下来一个月4万,扣除杂七杂八到手3万多,孩子补习班,养车、物业费、逢年过节、人情红包、各种保险等等,很有可能会入不敷出。
按理说年收入50多万,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算高收入,况且他还有一套房子,这怎么也得算是个中产吧?他都不敢生二胎,那些大城市租房的父母要怎么办?
事实上,“养娃焦虑”让大部分人放弃了二胎“不敢生”已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尤其那些孩子刚上幼儿园的适育父母,本该是生二胎的最佳年龄,但孩子入园随之而来的学费、学区房、幼小衔接等等,都成了二胎路上的拦路虎。据权威统计:其实不仅仅二胎,一胎出生率也在下降。自从“90后”这一代开始,我国的人口规模就一直在下降,并且已经持续了三个年代。
数据来源--21财经报道
数据显示:“90后”比“80”后少1172万,“00后”又比“90后”少4700多万,“10后”比“00后”也少了24万。对比最近两年,2019年全年新出生婴儿仅有1100万,比起2018年的1523万,暴跌了400万,创下了建国以来新低。专家预测,如果仍以这种出生率继续下去,2027年我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要知道这些数据还是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后统计的,当年放开二胎,生育专家预测人口会有指数性上涨,但实际情况呢?施行首年,我国出生人口虽然反弹到1786万,但从2017年开始三连降,直至今日仍没有任何一点上扬的迹象。虽然“10后”看起来仅仅比“00后”少了24万,但那是因为有处于第三波婴儿潮期间出生的85后-90初女性作为支撑,她们中大部分还是愿意生育二胎的,一旦这些人过了生育高峰,专家推算:“20后这一代人,甚至会比10后少30%-40%!”
“压力大”成了年轻人放弃生育的主因面对过快的人口下降趋势,各地纷纷着手挽救,出台了一些列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北京调整了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广东要求全面落实产假、贵州提出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等予以辞退、宁夏提出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的共同育儿假、河南提倡一对夫妻(含再婚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等等。虽然各地尽最大努力宣传,但效果差强人意,很多年轻父母依然选择放弃二胎,有些甚至选择丁克。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远研究发现:“生得起、养不起”成了抑制了年轻人生育的最大因素,一场“养娃焦虑”已经慢慢在更大范围内蔓延开来:
首先,教育成本大幅度攀升。
曾看过一篇《上海身家千万,却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文章,文中主人公名校毕业,在上海老静安的黄金地段买下了一套时价180W的“老破大”房子,目前已经升值到 950W。按理说没有房贷,他的生活应该异常轻松,但尴尬的地方是这个房子不在好学区!
曾经的学霸,自然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同一起跑线,他更想让儿子进入老静安第一梯队的静教院附校,但该校附近的学区房只有 27.5 ㎡,总价却高达 610 W,每平米 22.5 W。而且他已经买了一套房,第二套房子需要付 70% 首付,加上税费至少要 450W 现金,看来看去只有卖房这一条路。两夫妻也因学区房和越过越糟的生活水平大吵了好几次。那句“我在上海身家千万,却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至今让我记忆深刻。
教育无疑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支出,明年优米也将面临上幼儿园,特意调查了小区里的两所幼儿园。我们小区有两个幼儿园,私立的一个月4300,普惠幼儿园一个月1500,都不包括吃喝、校服等其他费用。选普惠吧,看着便宜,但很难排到学位。选私立吧,园内又分普通班、国际班。普通班4300,国际班5000多,这还是一个孩子,如果再生一个,光幼儿园学费一年就得10万,想想就可怕。
这还只是幼儿园,上小学、初中后,由于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快乐教育”,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相当有限,那么报课外班就成了必选之路。我问过同事,他儿子小学6年级,语、数、外三门课程,网课费用一年下来也得5万,这还不算跆拳道、硬笔书法等课程。如果所有兴趣班全部算上,一个孩子小10万的花费都打不住。
生育、生育不仅仅是生,相比而言如何“育”才是更关键的。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这块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多,一个孩子还能咬牙坚持,两个孩子养育难度就会指数级增长。
其次,家庭医疗费用持续上升,养老压力增大。
有数据显示从1995到2018年,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而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上涨了9.2倍,相比而言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已经成了家庭中很大的一块财政支出。
尤其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四二一”的家庭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小家庭的医疗支出费用。父母有退休金的还好,医疗保健费还有一些保障;那些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老人,养老问题自然就落到了子女肩上。人老了或多或少身体会有些问题,这部分支出难免也会成为小家庭的固定支出。
支出还算小事,养老才是挤压生育意愿的另一诱因。好友小锅是老来得女,父亲42岁才生的她。虽然已经快30了,男朋友谈了一个又一个,但一提到结婚生孩子,小郭就退缩了。一来,父亲身体不好,隔三差五去医院,她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身上了;二来,生了孩子又是一大笔支出,对于现在刚刚能达到收支平衡的小郭而言,“生娃”会让她瞬间赤贫。
事实上,小锅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要么选择丁克,要么干脆就单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1998年,我国不育率只有2.5%-3%,而到2018年就已经上升到了12%-15%了。
最后,女性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
在妈妈群里讨论过一个问题,一般想要二胎的家庭都是妈妈有意愿的,但凡妈妈们不想生,几乎就没有“二胎”的可能了。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妈妈们不想生二胎了。原因有二:
其一,女性越来越独立,生儿育女已经不是她们唯一的追求了。我国育龄期女性生育个数统计也在印证着这一点,在1970年代之前,每个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数为6左右,到1990年已经降到了2左右,到现在已经到了1.5左右。女性们比以前更注重追求自我,在这人人平等的时代,女性们确实也顶起了半边天。
其二,女性就业权利保障机制还不太完善。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不许辞退孕期、哺乳期女性,但大部分公司仍然会对特殊时期的女性特殊对待,比如只发基本工资,或是绩效考评给最低档等等,有些妈妈生完孩子被完全边缘化,大好前途被迫放弃。身边就有朋友因为生了孩子,从中层领导被下放到一线测试的。
种种原因下,不少女性权衡利弊自然也会放弃二胎。
余华所曾说:一个中国人四十年经历的变化,比一个欧洲人四百年都要多。这几十年来随着我国飞速发展,年轻人的压力明显在增加,物价、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很多适育家庭也早就洗去了年轻时的狂妄、懒惰、脆弱,以及对金钱的蔑视。他们越来越成熟,思考问题也越来越全面,既然能力只够好好养育一个孩子,为什么还要逞能再生一个,让家人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呢?
成年人的生活,各有各的心酸。相比而言,既然不生二胎能让心酸的生活好过那么一点点,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呢?
这也许才是大部分父母不愿生二胎的真正原因吧!也许随着生育政策越来越完善,二胎出生率会随之增加也未可知,当然,我自己也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那么,屏幕前的你呢?最近有没有二胎的打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