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中华历史的人,对中华大地九州的划分应该毫不陌生。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是中华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到了战国之后逐渐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代称,到了汉代之后又成为了汉族地区的代称,故而有了“汉地九州”的概念。
也正是因为九州是汉族地区乃至整个古代中国的代指,因此惯于以文明中心自居的中华老祖宗,便理所当然地提出了“天下分九州”的概念,毕竟,由于古代人的行动范围有限,肉眼可见距离太短,传说中的“千里眼”又仅停留在神话层面,故而认为自己就是天底下领地的代言人不足为奇。
不过站在今人的角度可知,中华老祖宗所说的“九州”,虽然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但放在现在的中国地图上来看,也不过是偏安东南之一隅,大体只有当前中国领土的1/3左右,更不消说放在世界地图上进行对比了,根本就配不上“天下”这般代表所有的本意,由此可见,古人的心真大,但奈何视野太小。
另一个反映出古人很想代表所有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词便是:五行。
在古人眼中,生在天下的万事万物不过是五种元素组成:金、木、水、火、土,而且聪明睿智的古人不经实践的充分证明,便颇为得意地悟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真理”: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放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可知所谓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种观念有失偏颇,按照门捷列夫的发现的元素周期表,世界上的元素种类岂止区区的五类,迄今已经达到了118种。
其中有94种被认为存在于地球自然界中,但是从95号元素以上,这些元素不稳定,基本只能靠人工合成。所以说中华老祖宗想通过5种元素来代表万物,不得不说,这心还是真的大。
另外,即便地球上的100多种元素呈现出了周期性变化规律,但那也仅是化学特性上的规律性变化,并没有如同中华老祖宗设想的那样:一成不变地原地转圈圈、懒驴拉磨一样五行大轮回,而是呈现出了质子数不断增大,能量越来越大、越来越不稳定、“好动”的趋势。这与中华老祖宗一厢情愿地希冀的“原封不动”可谓有着天壤之别。
另外,仅九座州就妄想代表“天下”,仅5种元素就妄想对世间万事万物一览无余,不仅反映出了中华老祖宗心大一面,而且还能窥见古人视野极其狭小,或许根本就没有超过他们自己面前的一双手。
众所周知,人的手指和脚趾数目都是十,故而数学里面的进位就是按照“十”来进位的,也就是常说的十进制。
还记得小时候刚学算术的时候,因为脑子反应不过来,故而在计算过程中少不了面前一双手的“帮衬”,故而在没有计算机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常常看到伸出一双手数数目的场景,也时常听到“扳着手指头”的语录,即是初学者的人类,很难超越数字“十”的集中体现。
将其放到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古代,尤其是文字缺失的上古时期,想要数数目可谓比登天还难。相信面对如今看来很低等的算数问题,那个时候的中华老祖宗肯定少不了“扳着手指头”数数。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眼光离不开眼前的一双手,但奈何他们的心实在是太大了,故而“九州”、“五行”这种超越不了数字“十”的小数目就代表着天下、万物。
综上,在感叹老祖宗的心太大,动不动用“天下”、“五行”代表着世间万物时,也为他们视野的狭窄感到无奈,因为在他们眼中天下分九州,五行大轮回,但他们不知晓的是,因为数数目离不开眼前的一双手,导致他们的视野总是超越不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