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夏天,湿热难耐,街头巷尾飘着海鲜和榨菜的香气。55岁的苏大爷(化名)是个地道的宁波人,退休前在码头干了一辈子体力活,如今闲下来,最大的爱好就是跟老伙计们聚在一起,吃点咸蟹、啃口榨菜,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日子过得舒坦。可今年七月,这舒坦日子被一场“拉肚子”打破了。
起初,苏大爷没当回事,拉肚子嘛,谁还没个肠胃不适的时候?可这肚子不舒服的日子拖了一个多月,吃药也不见好,他才在家人的催促下去了医院。医生一听症状,二话不说开了张胃肠镜检查单。结果出来,苏大爷拿着报告单傻了眼:“食管黏膜改变”“胃体Ⅱc病变(胃体凹陷型病变)”,这些专业术语他看不懂,可总觉得不妙。

“医生,这不会是癌吧?我听说癌症不都写‘早期’‘晚期’啥的吗?”苏大爷攥着报告单,声音里带着点颤。坐在他对面的,是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季主任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却坚定:“您别慌,这可能是早期食管癌和胃癌,但好在发现得早,癌细胞还在黏膜浅表层,做个微创手术就能治好。”
这话让苏大爷悬着的心放下一半,可接下来的检查却让他彻底懵了——胃镜精查下来,他体内竟然藏着五处癌!这消息像一记重锤砸在他和家人心上。可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五处癌,竟然都跟他的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
苏大爷的“宁波式生活”苏大爷今年55岁,身材中等偏瘦,年轻时在码头搬货,风吹日晒练就了一副硬朗身子。退休后,他的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每天早起遛鸟,中午跟老友喝茶聊天,晚上回家看电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有个宁波人常见的饮食偏好:爱吃腌制食品。咸蟹、榨菜、霉干菜,这些都是他饭桌上的常客。夏天热,他还喜欢喝口滚烫的茶,冬天冷了就来点白酒暖身。烟龄也有20多年,一天半包烟是常态。
苏大爷觉得自己身体底子不错,除了偶尔肠胃不适,没啥大毛病。体检?那更是没想过的事儿。“我这岁数,吃得下睡得着,不就挺好?”他常跟儿女这么说。可这次拉肚子,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健康这东西,不是“感觉好”就真的好。

入院第二天,季峰主任为苏大爷安排了放大胃镜精查和内镜治疗。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胃体上部后壁有一处明显病灶,食管胸段两处病灶,再加上胃窦大弯和食管近贲门处各一处隐秘病变,总共五处!这些病灶虽小,却个个是“定时炸弹”。好在经过评估,季主任判断它们都属于早期病变,适合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
“啥叫ESD?”苏大爷好奇地问。季主任笑着解释:“简单说,就是用胃镜把病变部位的黏膜完整剥下来,像剥橘子皮一样。剥干净了,癌细胞就没了,不用开刀,恢复也快。”这话通俗又形象,苏大爷听懂了,心里踏实不少。
手术很顺利,五处病灶被逐一“拆除”。术后两天,苏大爷就能下床走动了,精神头比住院前还好。季主任叮嘱他:“癌是治好了,但您的胃和食管这块‘土壤’已经不太健康,今后得定期复查,别让新‘炸弹’再长出来。”

苏大爷的经历不是个例。数据显示,消化道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几乎占据了所有癌症的“半壁江山”,发病率高得吓人。更可怕的是,中晚期治愈率不足30%,一旦拖到晚期,病人不仅受罪,家里也得掏空家底。可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情况就完全不同——早期消化道癌症治愈率高达90%以上!
季峰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消化道早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像苏大爷一样,拉肚子、胃胀、反酸,都觉得是小事,拖着不查。等到恶心呕吐、腹痛明显,甚至消瘦时,癌细胞往往已经扩散了。”这话听着让人后怕,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那为啥消化道癌症这么“偏爱”我们?答案藏在生活里。江浙地区是消化道癌症的高发区,跟当地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腌制食品、高盐饮食、热烫饮食、辛辣油炸食物,还有不规律进食、快速吃饭,都是“帮凶”。再加上吸烟、喝酒、遗传因素,风险更是成倍增加。
美国《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曾刊文指出,长期摄入高盐腌制食品会损伤胃黏膜,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而这正是胃癌的重要诱因。另一项来自《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的研究则显示,烫食(超过65℃)会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导致慢性炎症,最终可能癌变。这些数据听着冷冰冰,可背后却是无数人的教训。

苏大爷的故事让人感慨,因为他的习惯,太常见了!你是不是也这样——
爱吃腌制食品:咸菜、腊肉、咸鱼,香是香,可盐分超标,伤胃伤食管。喝烫茶烫汤:刚出锅的汤,端起来就喝,烫得舌头麻,可食管却在“默默受伤”。吃饭快:工作忙,三口两口扒完饭,胃来不及消化,负担加重。烟酒不离手:饭后一根烟,酒桌不醉不归,觉得是享受,其实是慢性毒药。不爱体检:觉得没病就不查,等有了症状才后悔。这些习惯,单看不觉得啥,可日积月累,就成了健康的“隐形杀手”。苏大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五处癌不是一天长出来的,而是几十年“坏习惯”种下的果。
高危人群,别再拖了!季峰主任特别提醒几类人要警惕:
年龄超40岁:消化道癌症随年龄增长风险上升,尤其是50岁以上。家族有癌症史:特别是消化道肿瘤,遗传因素不可忽视。烟酒爱好者:长期吸烟喝酒,食管和胃黏膜首当其冲。爱吃烫食腌食:江浙人尤其要注意,饮食偏好可能是“双刃剑”。
“对于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消化内镜检查,普通人也要两三年查一次。”季主任说,“胃肠镜听着吓人,其实没啥痛苦,打点麻药睡一觉就完事。早查早治,比啥都强。”
改变,从今天开始苏大爷出院后,彻底改了生活方式。榨菜咸蟹戒了,换成清淡的蒸菜;烫茶不喝了,等凉到温热再入口;烟也尽量少抽,酒更是碰都不碰。儿女还给他买了个小本子,记下每次体检时间,提醒他别忘了复查。
“以前觉得健康是天生的,现在才知道,得靠自己护着。”苏大爷感慨地说。他还跟老伙计们聊起这事,劝他们也去查查,别像他一样差点“中招”。
其实,健康这东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少点坏习惯,多点好检查,癌症就不敢轻易找上门。苏大爷的五处癌,是个教训,也是份礼物——提醒我们,别等身体报警,才想起珍惜。

苏大爷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多少人的生活影子。拉肚子查出五处癌,听着离奇,可离我们并不远。那些藏在饭桌上的“习惯”,那些被忽略的“体检”,或许就是下个“苏大爷”的导火索。
别让健康成为遗憾。拿起电话,约个胃肠镜;放下筷子,少吃口腌菜;端起杯子,等茶凉一凉。生活是自己的,健康也是。早一步行动,就多一分安心。
参考文献《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2020年,“高盐饮食与胃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2019年,“高温饮食对食管癌发病的影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季峰主任医师访谈记录,2025年。中国癌症基金会,《2024年中国消化道癌症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