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撞商船!美国丢脸是小问题,大问题是撞了竟然没有船厂能修

多维影 2025-02-16 15:54:01

2月12日,美国海军的杜鲁门号航空母舰与一艘商船相撞的事件发生在美国海域,这一意外情况不仅在现实中显得极为罕见,从叙述的角度来看,仿佛带有某种奇幻色彩。

这确实是航母,作为海上庞然大物,意外碰撞似乎显得极为罕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事件竟真的发生了。

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修复这艘航母已演变为美国海军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美国究竟遭遇了何种困境,为何接连发生飞行器与船只的碰撞事故,以及美国军事实力似乎呈现下滑趋势的原因,引人深思。

杜鲁门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作为美国海军的核心力量,其满载排水量接近十万吨,配备有数十架各类战斗机,装备了高度先进的战斗系统,尽管在张扬程度上不及福特级,但依然稳居全球军舰排行榜的顶尖行列。

这种大规模的船只行动通常展现出壮观的协作景象,令人疑惑的是,它们为何会与普通的商船相遇呢?

针对外界的疑虑,美国海军迅速发表了声明,指出在事故发生之夜,航空母舰与货轮的航线存在部分重合,当值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忽,未能及时上报突发状况。

当船长察觉到需要调整航向以避免碰撞时,时机已然错过,不幸的碰撞遂在预料之中却又合乎逻辑地发生。然而,这种辩解未能平息公众的质疑——即便行动迟缓,美国海军自诩为全球海军的领导者,难道连基本的航海操作都无法胜任?

操纵船舶与驾驶车辆同样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驾驭庞大如航空母舰般的船只需多工种协同配合,显而易见,美军的团队协作似乎遭遇了挑战!

伴随事态的发展,大量细节逐渐为公众所知晓,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在该碰撞事件发生前已在红海区域执行了持续50天的任务部署。

当前,美国航母的实力相较于以往有所下降,中东区域对其虎视眈眈的国家与势力众多。近期,也门的胡塞武装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攻击力度显著增强,频繁的突袭行动令执行战略任务的美国海军倍感压力,疲于应对。

持续50天的高负荷任务已显著拉紧水兵的精神弦,长时间的高压环境极易导致其精神状态的衰减,在返回非作战区域后,他们很可能经历一种心理上的释放与调整期。

从医疗视角看,此次船舶碰撞是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后的直接后果,船员的心理状态在短期内迅速恶化,加之警觉性的疏忽,最终引发了这一事件。

一个小事件最终揭示了美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美国的全球扩张策略似乎过于激进,试图凭借单一国家的力量实现全球部署,其可行性始终存疑。

鉴于白宫与国防部官员已表态,军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美军近年来的状况较以往有所下滑,具备即时调遣的航空母舰数量有限。若要维系既定部署策略,唯一可行的途径是延长航母的驻扎时间。

采用这种方法无异于自欺欺人,问题就这样优雅地出现了。

这并非“杜鲁门”号航空母舰首次遭遇尴尬的事件。在2024年末,一架隶属于该航母的F/A-18战斗机不幸被本方军舰发射的导弹击落,幸运的是,两名飞行员得以安全脱险,然而,飞机则成为了熊熊烈焰中的一片残骸,最终沉入红海。

即便在美国本土,亦未能逃脱此类不幸事件。以今年一月为例,一架执行电子战任务的EA-18G飞机在加州沿海水域失事坠海,再度上演了两位飞行员经历生死考验,成功脱险的惊险一幕。

于2025年1月,美军遭遇四次重大事故,损失了五架飞机,其中包括两架F-35隐形战斗机与一架EA-18G电子战飞机,舰载机频繁发生碰撞并坠毁,航母在海上亦有事故发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原因?是否这就是当年那支凭借黑鹰坠落事件在全球军迷中成就神坛、无坚不摧的顶尖部队?

正如之前所述,过去两年里美军的战略布局过于广泛,作战战线显著延长,这无疑给后勤保障及一线作战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对任何个体而言都是极其挑战性的,难以持久维持。

高负荷运作不仅使美国士兵感到压力山大,装备也频发警报。当前,大量美军设备已超出其设计使用寿命,各种累积问题在一系列事故发生后得以显现。

美国对全球主导地位的追求极为强烈,在冷战结束后,自视为世界守护者的角色,其影响力遍布全球各地,无处不在。

此举使得美国能够自信地宣称其为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并且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美国是唯一具备全球主导权的国家。

实际上,这些行动确实消耗着美军的注意力与资源,即便美国拥有强大的实力,也不可能在全球每个地区均维持高效战力。过度扩张所引发的人员空缺与装备维护滞后已严重威胁到美军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使其接近瓦解边缘。

以杜鲁门号航母为例,它近期经历了从中东地区的紧急撤离,尚未有机会恢复元气,便迅速投入新的作战任务。在军事高层看来,美国军人应具备超乎常人的耐力与坚韧,疲劳等普通人的情感体验,显然不应成为美国海军成员的常态。基于此种理念,航母在高强度运作下发生意外事故,实属情理之中。

此番事故之后,修复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成为美国海军面临的棘手挑战,近年来,尽管美国在公开声明中依旧宣称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但实际上,具备即时战备状态的舰艇数量已显著减少,老化的迹象愈发明显。

维修难题已成为困扰美国海军的普遍问题,以博伊西号核潜艇为例,自2015年起便在码头上静候维修,耗时数年之久;同样地,即使是现役航母的维修任务亦需等待数月乃至更长时间方能进行。

堂皇位居全球首位的超级大国,竟至军舰需远赴他国进行维护的境地,前几日,美国海军部首长亲赴韩国,探讨将美军舰转移至韩国船厂进行检修事宜,此事件已演化为举世瞩目的惊人新闻。

当前的美国制造业堪称为表面光鲜、内里空洞的象征,尽管其在国际舞台上看似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却隐藏着诸多亟待修复的深层问题。

在二战期间,美国的造船业确已达到顶峰状态,其工厂不分昼夜地生产船只,这一壮举使日本深刻领略到工业生产的巨大威力。仅在一个年度内,多艘航空母舰的竣工下水,彻底粉碎了日本企图主导太平洋的战略幻想。

然而,美国造船业的辉煌时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自二战结束后,该国已逐步将工业重心转向了金融与服务行业,使得传统如造船这样繁重且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不再具有以往的吸引力。

在冷战时代,苏联的威胁迫使美国将资源部分投向了繁重的造船工业。然而,随着冷战的终结,美国作为全球主导力量的地位消解了外部压力,导致其对军事装备的生产与维护需求显著减少。这一转变意味着美国的造船厂不再享有过去的繁荣,其黄金时代的辉煌终于走向尾声。

在短短数年内,往日繁华的造船厂如今已沦为寂寥之地,众多招商企业的领导者们已转而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现今,能够承接军舰建造与维修任务的美国船厂已寥寥无几,昔日繁荣的美国造船业已彻底衰败。

近年来,美国经济显著下滑,已无力承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加之数十年前的设施老化严重,这不仅削弱了美国造船厂的基础维护能力。

普吉特湾造船厂,作为美国西海岸唯一切实具备航母维修能力的企业,近年来却未能对其干船坞实施现代化改造。问题在于,6号干船坞的水深不足,这意味着航母只能在潮水上涨时方能进入船坞进行维护作业。

鉴于此等基础设施水准,如何可能实现效率的提升?航母维修的不确定性让美国造船业成为了国际笑谈。

四家承担核潜艇维修任务的造船厂面临着严重的积压工作,近三分之一的攻击型核潜艇长期处于待修状态,无法投入运作。以博伊西号核潜艇为例,它不得不等待长达9年的维修时间,而这期间设备的老化不仅加剧了损耗,也直接增加了额外的成本负担。

当前,美国造船业正遭遇技术工人匮乏的挑战,鉴于国家对这类大型制造业的关注度不高,美国人对此类工作的参与度自然也较低。自2000年以来,该行业在不到二十余年内已流失了至少两万名技术工人。

一些人选择在达到较高年龄后退休并转向其他领域,而另一些人则继续在现有职位上工作,仍旧依赖老旧的设备与过时的技术进行操作。尽管工业领域在过去20多年中经历了显著的技术更新换代,但某些关键环节仍沿用过去的工艺进行维护与升级。这种现状无疑增加了设备故障和安全风险,难怪像美国的军舰这样的大型装备会频繁出现技术问题。

因此,鉴于此状况,美国别无选择地派遣本国的军舰至海外进行维修,而日本和韩国,凭借其造船业的持续生存能力,遂成为了美军的海外维修站点。

问题是否已得到解决?实际上,倘若军舰这一战略性武器的维护与保养交由其他国家管理,将对美国海军构成毁灭性打击。即便美国能够借助其长期积累的威慑力量实现维修任务,但这些国家的维修能力终究有限,无法完全取代美国本土的船厂,从而无法满足大规模的维修需求。

此外,军舰维修牵涉到高度敏感的军事机密,将之送往国外维修固存着泄露关键信息的隐患,在面临军事冲突时,处于维修状态的军舰极有可能成为首批遭受打击的目标,这使得此类美军装备不再构成实质威胁。

美国军队当前面临困境,全球性的扩张与频繁的军事行动导致对舰船与战斗机的维修需求激增,然而,国内造船厂的产能有限且技术相对滞后,这使得舰船维修问题变得尤为棘手。

关于未来美国海军的发展路径,目前仍需时间验证,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昔日无出其右的强大美国海军已成历史篇章。

2 阅读:2530
评论列表
  • 2025-02-17 08:27

    日落西山

  • 2025-02-17 19:10

    下次美国军舰再来自由航行就直接撞上去,只要不开枪就不算开战,反正我们的军舰撞坏了有的是船厂修。

  • 2025-02-17 14:09

    放下你那臭架子,给中方通个话,上我们这儿修,但前提得允许我们摸个透![墨镜]

  • 2025-02-17 20:32

    只要钱到位我们国家给它修。

  • 2025-02-18 09:22

    中国哪怕再有能力维修也不要修,这是美国下的圈套,想劫取中国的技术

多维影

简介:每天更新好看的影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