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是继2018年之后,时隔六年多再次举行的相同高规格会议。本文从时间背景、参会企业代表、主要内容、国家意志和关注要点进行分析。

时间背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此时召开座谈会旨在评估政策成效,推动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
同时也是应对内外部挑战的需要。
内部挑战: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管理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行业存在行政垄断和隐性壁垒。
外部竞争:中美科技竞争加剧,民营企业在人工智能(如DeepSeek)、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成为破局关键,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2025年正值该法进入立法审议阶段,座谈会旨在推动法律落地并细化配套措施。
参会民营企业(全名单)

其中,任正非、刘永好、王传福、雷军、虞仁荣、王兴兴6位代表发言。
年龄最小的是王兴兴(1990年生),年龄最大的是任正非(1944年生)。
参会代表主要来自北京、深圳和杭州等三大城市的科技企业,一线城市中,广州无代表参加。
百度的李彦红,字节跳动的张一鸣、拼多多的黄峥、京东的刘强东、美的等巨头无人参加。
六年前的2018年11月1日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参会企业,今天也无人参加。当时,在会上发言的企业代表包括:刘积仁、鲁伟鼎、王小兰、孙飘扬、卢勇、汤晓鸥、刘汉元、谈剑锋、刘屹、耿哲等10位企业家。
会议主要内容
强化政策支持
提出减税降费、融资支持(如清理拖欠账款、降低融资门槛)等具体措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打破行业垄断,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参会企业以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为主,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小米等,凸显国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导向。
法律保障与国际合作
明确《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展,从法律层面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地位和财产权益。
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体现国家意志
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
会议再次强调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彰显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战略重视。
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科技自立自强
通过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领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深化改革与法治化保障
成立民营经济发展局(民营局),统筹协调政策落地,解决民企实际困难。
以法律形式明确民营经济地位,消除政策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家信心。
值得关注的要点
参会企业名单的“风向标”意义
参会企业集中于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如宁德时代、华为、比亚迪等),表明国家将科技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地进展
该法草案已于2024年10月公开征求意见,2025年进入审议阶段,其细则如何平衡权益保障与监管规范,将成为影响民企信心的关键。
资本市场与政策联动的效果
座谈会当日,部分参会企业股价波动(如宁德时代微跌,正泰电器上涨),后续需关注政策红利对市场信心的提振作用。
中美科技竞争下的民企角色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企业推动国际资本回流,座谈会后民营企业能否在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突破,将影响全球产业链格局。
地方与中央政策的协同性
广东、浙江等“民企优等生”省份如何落实会议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成为地方经济转型的样本。
此次座谈会既是国家对民营经济地位的再次确认,也是应对内外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科技赋能,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未来需重点关注政策落地效果、民企创新突破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