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达到1400万。其中复读生比例激增,达到535万,
这直接刷新了历史纪录!
而2024年本科院校录取人数,仅有450万人,
这意味着900多万学子无缘本科。

新高考实施了“3+1+2”的模式,包括语文、数学和外语为必考科目,考生需在物理或历史中选择其一,并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挑选两科。
这种设置打破了传统的文理分科界限,给予学生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例如,在河南省,“新高考”不再区分文理科,而是采用这一新模式:“3”代表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外语;“1”指首选科目,即从物理和历史中自选一科;而“2”则是再选科目,允许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科中任选两门。
同样地,内蒙古自治区、四川、山西等省份也推行了这种“3+1+2”模式。学生的总成绩由三门统一高考成绩与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组成,总分达到750分。
其中,三门统一高考科目按原始分数计算成绩,每科满分150分。
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同样以原始分计入总分,满分100分。
再选科目则按照等级分进行评分,每科满分也是100分。
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将有二十九个省份全面推行新型高考制度。
这一变革不仅限于考试形式的更新,还包括了选科、志愿填报方式以及录取规则的全面调整。
新高考制度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引入了评分制度的改革。

简而言之,就是将选考科目的原始分数转换为等级分。这样的改动对考生有何影响呢?
主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主科仍然采用原始分数,它们成为了决定总分差异的关键因素。
学生们必须牢牢掌握这些主科知识,特别是像语文这样能够显著拉开分数差距的科目。
在选择选修科目时也需谨慎行事,避免集中选择同一热门课程。
例如生物和政治这类受欢迎的学科往往吸引众多优秀学生参与竞争。
如果考试难度不高,则成绩之间的区分度较小,导致普通学生的分数容易被“淹没”,难以脱颖而出。
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这或许是个机会。
因为赋分制对于低分段的考生具有某种程度的保护作用,即使他们的原始得分不高,也能通过转换获得一定的保障分数,从而避免总体成绩被过分拉大差距。
2025 年高考人数将达新高,分数或大幅上升,本科升学难度加剧。
高考竞争愈发激烈,25 届高三生压力空前。报考人数逐年攀升,录取名额却未见增多,据预测 25 年全国高考人数将超 1450 万,宛如进入“地狱模式”。

在此形势下,众多家长目光渐转向内地之外的港澳地区,港澳高校升学路径备受关注。
近年来,港澳高校热度不减,排名靠前且国际认可度高,兼具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特色,成为不少内地学子的升学之选。
港澳高校招生与内地高考并不冲突,考生达到一定高考成绩后可申请港澳院校。
而且相较于热门留学国家,港澳地区留学费用更低、离家更近,性价比突出。
近年来,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综合型大学、经济管理类大学以及师范类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均呈现下降态势。
所谓综合型大学,即那些设有众多生物化学相关专业招生的院校。
例如中山大学,其专业组中的生态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已降至624分。
在中山大学的综合评价中,“生化环材”等所谓的天坑专业也赫然在列。
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同样如此,均设有独立的生物化学招生组。
省外的985高校,如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等,情况也大致相同。
经济管理类学校,其录取分数下跌尤为明显。

像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以及省内的广东金融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和广外等财经、经管类相关学校,分数下降都十分显著。
师范类大学,许多人认为师范类专业就业前景不佳,且难以获得编制,因此其分数也受到了影响。
医学类专业的情况也值得关注。2025年,尤其是高分段,600分以上的985、211医学专业分数也将有所下降。
“三名医改”之后,公立医院医生的薪资天花板受到限制,性价比变低了。
如果您的孩子对医学专业有着明确的目标,且真心热爱这一领域,那么报考医学专业自然无妨。
但如果孩子只是看重医生专业的前景,却又无法承受其艰辛,那么就需慎重考虑了,毕竟医学专业学习之路充满难道。
不过这一切在几年后会有所改变。
大概7、8年之后,每年高考人数都会减。
这是因为90后作为生育主体,几乎是抵制生育了。
以后的高考再也不是什么独木桥,而渐渐变成都有本科上。
名校的门槛也客观上会降低。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