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就是距离明代覆灭还有50余年的万历年间,除去后期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以及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弊端,明代可谓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兴盛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不但社会、思想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三次大征战”,有效地平定了内忧外患,安定了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明王朝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的地步。但是,没有人能想到,如此发达和强大的明朝,竟然会在一六四四年突然土崩瓦解。然后,这个有着上千万人口的伟大国家,被一个地区落后,军队总数不足20万的清朝用了20年时间占领。
一个大国的覆灭,就是从内而外的崩溃。明朝灭亡的表面看来,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攻打北京,大清不过是坐收渔翁之利罢了。明清两代的更替,不是因为清朝的侵略,而是因为大明末年数十年的社会动乱,引发了一场农民的暴动。在明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活动已经开始了。国内大小不一的民变和兵变,已经有几十次之多,并且愈演愈烈。一六二二年,徐鸿儒于山东运城县发起的“白莲教义战”,声势浩大,引起了许多地区的广泛反响。徐鸿儒举旗造反,又得到了白莲教的帮助,自封为中兴福烈帝,以大成兴胜为名。而这个时候,农民们的暴动,已经影响到了大明的根本。虽然最后清政府出兵平定了这场叛乱,甚至连徐鸿儒都被处死了,但是,这场叛乱的序幕却是从他身上揭开的。
一六七七年,陕西发生了一场农民叛乱,经过几次被打压,但这场叛乱并没有平息,而是越来越大,最后出现了李自成这样的叛军首领,将大明逼入了绝境。关于大明为什么会覆灭,《明史》中有一段话,是崇祯在大明覆灭前说的:“朕傲慢无礼,是上天的错,是你们这些臣子错了。”他认为这是由于官僚阶层的无能和腐败所致。也有一些人,把责任推到了崇祯陛下身上,说他太过狂妄,对臣子的用人不当,这就是明亡的主要原因。
后世学者也多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明代衰败进行反思和归纳,例如阶级矛盾,经济上的土地合并等。在近代史学的科学性与广度上,人们把明代灭亡的理由更为确切地归为:气候变迁。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17世纪末,是北方地区进入“小冰河期”,冬天的气温低于现在的2摄氏度。由于天气条件的改变,降雨强度的改变,导致了明代后期洪涝、干旱、严寒和蝗虫等灾害的发生。郑廉在其《豫变纪略》中对河南的记载是:“崇祯三年大旱,四年大旱,五年旱灾,六年郑州洪灾,十四年二月始有瘟病,夏末有蝗灾,飞蝗食麦田,十五年五月,怀庆有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堤。”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河南一直都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但这只是中国最小的一部分。灾难过后,就是瘟疫。天气的改变导致了自然灾害和疫病的传播。1643年,明朝末年,那场可怕的瘟疫,在清朝刘尚友所著的《定思小记》中,有记载:“京城之中,到处都是瘟疫,到处都是死伤,到处都是十室九空,有些地方,更是家破人亡,没有一个人去管。”1633年的时候,这种疾病只在北部的一些地方发生过,后来又通过难民的传播扩散开来。中国作为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受到了气候的显著影响。温度下降,降雨量下降,不但缩短了庄稼的生长周期,还造成了单产的下降,从而造成了大规模的饥荒。天灾,瘟疫,饥荒,导致大量难民涌入,农民们失去了生存能力,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叛乱。特别是在高纬度的地方,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往南迁移,在相对富裕一些的大明境内,展开了一场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