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严寒,羽绒服是保暖衣物的优选之一,尤其是寒冷的北方地区。
可尽管羽绒服是冬季出行的好物,其选择上的门道却一点都不少。
在很多人眼中,羽绒服就像棉袄一样,越厚的越暖,不仅避免了许多很多麻烦,有着更直观的保暖效果。
但实际上,羽绒服并非越厚越暖?
那么,它的保暖性又取决于什么呢?
我们该如何挑选出合适的羽绒服呢?
如今,羽绒服的款式多种多样,在选择的时候,作为消费者更要仔细。
因为我们还未了解过,竟然有这样一种说法:羽绒服上没有这“几个字”,再便宜也别买。
这是指哪几个字,又有什么讲究呢?
不妨一起来探索一下。
羽绒服越厚越好吗?选购羽绒服时,有着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厚度则不是主要条件之一。
除非羽绒服是极度薄型的,否则一般厚度的羽绒服都是有着比较高的保暖性。
其实,羽绒服的保暖性主要取决于内部填充物“羽绒”的质量。
首先,羽绒有分为鸭绒和鹅绒,其中鹅绒保暖性要好于鸭绒,因此一般情况下,羽绒服所用的填充物如果是鹅绒,那么它的保暖性普遍就会比较高。
其次,除了羽绒的种类外,其中的含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件羽绒服中,含量指的是填充物中优质的保暖部件“绒子”的比重。
由于在生理结构上,鹅和鸭都会产生一些较大的不会起到保暖作用的毛类物质,所以下面提到的“绒子含量”指的是分离出之后的绒子量占整个状态填充物的比例。
例如,如果在一件填充物重800克的羽绒服中,其其中的优质成分“绒子”含量占比达到了50%,那么整件填充物就可以说是合格的优质填充物。
如果其他羽绒服同样填充800克,并且其优质成分占比80%,那么其保暖性一般会更好。
但如果一件800克的填充物其优质成分占比只有30%,那么这件填充物就属于不合格状态了。
因此,在挑选羽绒服时,消费者需重点关注填充物中的优质成分占比。
“几两个字”不能忽视如今,各种商品都有了专门制定的新国标来约束产品质量,以保证消费者权益以及对商品质量的一定保障。
在羽绒服行业内,此前就已有了国标,有助于对羽绒服的一定安全质量进行把关,但在新国标出台后,我国对这一行业制定的新国标要求更严格。
近些年来,我国气温逐渐降低,为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提供保障,新国标《全国家庭纺织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个标准GB/T14272-2021正式出炉。
其中就对羽绒服进行了更新要求,并取代了实行多年的旧国标GB/T14272-2008,使得羽绒服能够具备更好地保暖性能。
与此同时,新国标对新旧国标中需要标注在标签上的内容进行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产品标签上,为此消费者选好羽绒服时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内容。
一般情况下,任何商品标签上的小字部分都被消费者忽略了,但这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信息。
那么,在新旧国标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仅举几例。
如衣长:旧国标采用的是L和XL等表示法,而新国标则采用测量毫米的方法来代替字母编号。
此外,其他如设计防风性能、袖口设计等都进行了相应变更,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反映了新国标对产品质量的苛刻要求。
同时,新国标除了更加严苛之外,对劳动者所使用的原材料以及制作工艺也有着更高标准,更加人性化,从而确保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高档的穿着体验。
如何判断所购羽绒服是否具备高含量优质绒子?首先,消费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所购羽绒服标签上所印制着的一组数字。
这组数字代表着产品本身的一定蓬松度水平,是通过一定方法测量后得出的数据,通过它我们可以对一款羽绒服的优劣进行辨别。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蓬松度需要高于800,如果高于800才说明它比较高级且品质较好,而若是800以下,则说明其效果可能较次等。
在这组数字中,还隐藏着其他一些重要信息,如充绒量和含量等,所以,总体来看,在选购时我们不能仅看某一个部件,需要综合考虑,这样才能避免挑选出劣质产品。
蓬松度、充绒量和含量等三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如果蓬松度越高,那么其对应充绒量也越高,于是,如果其蓬松度很高,而充绒量却很低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就比较奇怪,一般可能是其他表面效果修饰等导致。
总而言之,作为消费者在挑选时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以免买到不合格甚至劣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