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Audio Z3 V2025 Dual Driver Dynamic IEM - TDS REVIEW
ZhuAudio Z3 V2025 2DD ダイナミック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进行。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ZhuAudio Z3 V2025: IV (Recommend)
这是竹林鸟 ZhuAudio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十个产品。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竹林鸟的新品似乎都是一些低价位蓝牙产品,毕竟面对的市场就是这样,也能够理解,只是有线入耳耳机产品真的是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新品迭代了。不过青鸾也好,霜华也罢,这两款相对比较新的型号在目前的市场上仍然相当有竞争力,倒是百余元价位这个竹林鸟最初的发力点,似乎到了一个更新节点了。惊鸿作为百余元价位的主力产品,现在也迎来了时隔两年多的更新,且在产品设计大方向上做出了比 2022 版推出时更多的改变。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惊鸿 2025 版的包装要比过去的两个版本都要更加用心一些,和青鸾保持了类似的设计风格。由原先的水墨画背景的天地盖纸盒换成了类似青鸾的黑色带封套包装,搭配玫瑰金印刷,符合目前的品牌调性。体积依然不算大。

内部配件包括一个收纳盒、四种共十对耳套,丰富程度比较高。
收纳盒依然是之前那个灰色的拉链包,空间比较小,刚好能够放得下耳机本体与一根转接线形态的小尾巴。耳套的配置比过去要更加豪华一些,除了基础的三对均衡塞、三对通透塞以及一对海绵套,还额外包含了三对单独开模的竹韵耳套。

竹韵耳套是跟着霜华一块推出的产品,从结构到材质上都与常规硅胶套不太一样,乍一看甚至外层透明度与某些热塑性耳套相当,实际上采用的则是混合乳胶材质。导管处的“涟漪传声设计”其实是指内侧几档不同直径的开口结构,与常规的直筒状不同,竹韵的导管越接近开孔处越宽阔,结合了号角式导管的优点,能让声音听起来更通透一些。

惊鸿 2025 的配色共有两种,分别是观感更贴近深空灰的磨砂黑色以及本文主要展示的镜面银,两个版本的颜色和表面处理工艺有所不同。面板是嵌在后腔表面的一块磨砂板,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看上去会有变化的斜线交叉纹路,背景图案则是云纹和竹林鸟 logo,中国风元素的使用会更多。

惊鸿系列过去是比较典型的树脂材质、有前后腔结构的公模腔体,但是自从青鸾上用了锌合金之后,惊鸿 2025 版也改成了新开模的合金压铸腔体,也经过了 CNC 切割。跟过去的版本比起来,2025 版的腔体要看上去更加“瘦长”一些。镜面银版本表面进行了抛光,看上去质感会更好,但是日积月累的使用难免会有划痕。不过作为一百多的塞子,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前后腔之间的接缝也非常细,均匀程度没问题。

毕竟是金属压铸,惊鸿 2025 掂在手里还是有些份量感的,不过佩戴上倒没啥大问题,不会有青鸾那种坠耳感。腔体内侧的结构针对于耳廓形状有一定的调整,贴合程度比过去树脂腔体时期要高不少,不过并没有那么饱满和严格对应。耳甲艇部分的突出程度有所控制,耳甲腔部分就过渡得比较平了。结合比较细长的腔体形状,在佩戴时不会觉得过于贴合或者有饱胀感,比起之前的版本来说对于小耳廓的兼容性会更好一些。不过在当下的天气情况来看,全金属腔体对于带出门使用是会有一点影响。总的来说,佩戴的稳定性和贴合性有所进步,有轻微的下坠感,大多数耳廓的佩戴舒适程度都还不错。腔体有一定厚度,尽管面板平齐,但是毕竟是金属腔体,还是不太建议侧躺佩戴的。

导管相对较粗,长度适中,有限位结构。对于自家各类耳套的兼容性没问题,安装难度适中。导管口有金属滤板,下方还能看到额外的一层金属网,密度比较高。
腔体表面的阻尼开孔还是比较复杂的。腔体内侧共有两处,分别是靠上的小型开孔和偏后端的大型开孔,大型开孔内有阻尼盖板,实际上是联通着内部并列双动圈模组的其中一个动圈单元,开放程度非常高。腔体底部有非常大的一条开槽,位于后腔体上。导管基座与腔体侧面的过渡区域也有贴了阻尼纸的一个大开孔。总体来说,惊鸿 2025 这一套声学结构强调了高开放程度,复杂程度也比常见的一些并列双动圈要高。没有明显的气压平衡问题,被动隔音能力中规中矩。
线材、扬声器配置与功率需求 | Cable, Driver & Power Demand惊鸿 2025 版根据线材搭配方案友三种 SKU,分别是 3.5mm 带麦/无麦以及 USB-C 数字接口方案,带麦克风和 USB-C 版本分别比基础版本价格贵 10~30 元。我们这次拿到的是 3.5mm 带麦版本,所以无法测试 USB-C 版本的兼容性情况了。麦克风的收音清晰度还可以,单键式线控按键手感比较扎实。
线材标称材质为高纯度无氧铜镀银,同轴双股缠绕共 106 芯,分线器以下开始编制,编织紧密程度适中。线材整体不算粗,线皮透明度和线身总体柔软程度都比较高,自缠绕现象微弱。

可换线系统基于 0.78mm 2PIN 平座设计。母座四周约有 1.5mm 左右的下沉,对于绝大多数方形平座插针和凸针均可良好兼容。线材端的插针接触紧密程度适中,插针稍长。线材端为无防呆槽、凸出约 1.5mm 的平座结构,可用于大多数平座或者凸座的耳机上。默认为单端插头。插针的弯曲注塑结构对于佩戴有好处。

单元方面,惊鸿 2025 版继承了从初代以来就有的双动圈架构,不过在单元本身上改变不少。这个模组由一颗直径为 10mm 的竹纤维蚕丝材质振膜动圈,搭配柔性泡棉悬边——和一颗直径为 6mm 的 PU + PEEK 复合振膜微动圈组成,标准尺寸动圈与微动圈为并列放置。标准动圈为双腔体、双磁路,而微动圈直接通过腔体内侧最大的开孔与外界相通,进而让进气量足够大。
阻抗 32Ω,灵敏度为 125dB/Vrms。实际搭配下来,惊鸿 2025 版是比较好推的,跟前面两代对于驱动有一定要求不同,高开放结构使得灵敏度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基本上,使用入门小尾巴就可以推到足够的响度和不错的饱满度,自家的 X1 Pro 小尾巴之类也不在话下。风格搭配上,不建议搭配厚重声音的前端,且有控制力会更好。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基于原线单端驱动、竹韵耳套,满足驱动所需功率要求。
低频量感适中,有一定的厚度,饱满度有所控制。弹性还不错,下潜表现还可以。收放速度适中,保留有轻度的残响。氛围烘托有轻度的晕染感和浓郁度。惊鸿 2025 的低频比起前两代来说要显得保守一些,听上去更加平衡,质量也有所提升,是一个有力度、不过量、比较舒服的状态。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仅有轻微的前倾。
中频,人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感,口型稍大一点,精致程度比过去的惊鸿要高一些,但是跟青鸾还是完全不同的状态。惊鸿 2025 延续了惊鸿产品线人声质感略优先于线条刻画的风格,线条听上去不会过于突出,但是清晰度还是有进步的。颗粒感的保留会比之前少一点,整体的顺滑程度略有增加。对于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会减淡一些,不过适合的声线类型还是大体上不过分偏细的那些,一些非常细的女声听上去略有加粗。音色渲染在两端各有轻度的调整,听上去是稍有一点偏暖的感觉,也加了一点所谓的“甜感”。喉音的位置基本正确,气声比例适中,但是在一些曲目中也是可以感知到轻度的齿音存在的。总体的通透程度有所进步,但是惊鸿系列的定位决定了它跟青鸾的那种高透明度、高亮度人声是处在两条道路上的。

乐器方面,大体上也是质感略优先于线条的。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的扎实程度较高,质感表现良好,拉拨弦细节的丰富程度在同价位表现靠前,突出程度则不会过高。大提琴的形体感有一定厚度,扎实程度适中。一些合成器音色会有轻度的溢出感。铜管类的气势感表现还可以,需要亮度的小号等会在亮感上比较克制。木管类的自然度表现相当不错,这也与它的高开放度结构有关,但是音色上会有点不太抓耳。乐器的泛音表现同样是比较自然的,量则不算多。打击乐器中,Kick 有一定的存在感,Snare 收的速度不算快,镲片类总体亮度有所控制,但是也保留了轻微的金属感,会有一点散。
高频的总体亮度不算很高,能听到个别尖峰的存在,这点对于一百多塞子来说倒是无可厚非,好在不至于形成毛刺感。极高频的信息量比过去提升明显,延伸能力还不错。滚降会比较快,但不算早。

作为并列双动圈,惊鸿 2025 的空间感呈现是一个边界感不算明显、横纵距离能够拉开的状态,声音的高度感有轻度的压缩。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还不错,整体感不会明显缺乏,但还是能听到双动圈导致的轻度能量分布问题。解析能力在百余元价位表现优秀,“解析感”的突出不严重。动态还不错,瞬态适中。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惊鸿 2025 版对于大多数流行乐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只要制作水平过关,都有着比较温暖、厚实的听感。对于 anisong 的兼容姓中规中矩,主要还是高频能量的溢出会导致一些制作水平不太高的 anisong 听上去有些刺激。电子大类的表现还不错,只是它适合的是一些要求场面感的类型,而不是 bassline 的弹性要求极高的分支或者过于极端的类型。摇滚类的表现在同价位可圈可点,金属大类同样也需要注意不能过于极端。Acoustic 大类,爵士的表现延续了前代的良好表现,一些独奏器乐作品也可以听,木管小编制表现尤其不错。但是对于结像扎实准确要求极高的大编制还是有局限。

惊鸿 2025 版的声音大体上延续了惊鸿产品线的暖声、偏中下盘的路线,信息量水平有着明显进步,产品质感处理也比这价位普遍水准高出一些。默认状态下会有一些高频尖峰的存在,需要一定时间 run-in 或者调整,更换包装内的小开口耳套会有一定的改善。总体来看,它的进步是明显的,在一百多的价位上仍然是不错的流行塞选择。提供了 USB-C 接口数字版本可选对于入门价位的产品来说还是十分必要的。
KingTsui, TDS Studio.
Dec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