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正值“赎罪日战争”50周年之际,巴以再次爆发激烈冲突。
提起“巴以冲突”,总感觉这词怪怪的。
按照正常的造词逻辑,在形容两方爆发战争或冲突时,我们通常都会把实力更强的那一方放在前面。
比如历史上的“普法战争”、“俄日战争”等等。
但“巴以冲突”这个词,却是把实力更强的以色列放在了后面。
既然不合逻辑,那为什么要这么组词呢?
这是因为,当今的“巴以冲突”其实只是昔日“阿以冲突”的一部分。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因为领土争端,打打停停几十年。
到了70年代末,随着约旦、埃及退出,阿以大规模战争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巴解游击队与以色列间的冲突。
换言之,从80年代至今的“巴以冲突”,不过是早年“阿以冲突”的延续。
关于“阿以冲突”和五次中东战争,先前已经详细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今天就只聊聊“巴以冲突”的前世今生。
“黑手套”1958年,受埃及情报机构的资助和指派,时年29岁的阿拉法特回到巴勒斯坦,筹建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也就是“法塔赫”。
埃及方面当时扶持阿拉法特,是希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来临时,他可以带领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中心开花”,减轻埃军在正面战场的上的压力。
但由于力量弱小,缺乏先进武器和正规化训练。
法塔赫建立之初,只能干一些不入流的激进行动。
如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等等。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巴解组织最喜欢搞这些恐怖主义活动的原因。
因为成立之初,他们就是一个埃及培养,专门用来干脏活的“黑手套”。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期间,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军队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仅仅6天时间便伤亡6万人,而以色列的阵亡人数还不到1000人。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改善了自身的战略劣势。
而巴勒斯坦就惨了,约100万人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不过要注意的是,当时也有不少巴勒斯坦人留在了家园。
这些巴勒斯坦人及后裔,便是今天的以色列籍阿拉伯裔。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法特领导法塔赫在巴勒斯坦又坚持了四个月。
但因为埃及自顾不暇,减少了援助。
在失去了金主支持,加之以色列的打击下,法塔赫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带着四十万难民跑到约旦暂避风头。
1967年12月,为对抗埃及对“法塔赫”的影响,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出资,陆续扶持了多个巴勒斯坦抵抗组织。
如简称“闪电”的“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
简称“人阵”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等等。
这些组织与法塔赫合称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也就是我们常在新闻中听到的“巴解组织”。
巴解组织民兵
请神容易送神难约旦好心收留巴解,这本是一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
但不想,最终却变成了“农夫与蛇”的翻版。
巴解在约旦期间,拒绝服从当地法律,还散发武器武装难民,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引起了约旦当局的不满。
更让约旦政府吐血的是,巴解组织还以约旦为基地,频繁进行恐怖主义活动。
如1970年9月,巴解游击队在同一天,将来自英国、德国和瑞士的3架客机和300多名乘客,绑架到了约旦。
巴解意图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威胁欧洲国家释放被捕的巴解成员。
阿拉法特
约旦收留巴解,却又管不住这个国中之国,这引起了西方国家对约旦的不满,认为约旦是故意纵容恐怖组织。
不得已,约旦国王侯赛因只好与英美展开秘密谈判,准备用武力驱逐巴解。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阿拉法特动手更快,他立马宣布自己是巴勒斯坦解放军总司令,要求约旦激进派加入自己,一起“推翻帝国主义走狗”侯赛因的统治。反咬了侯赛因一口。
估计是虱子多了不怕咬,巴解当时连埃及总统纳赛尔也一起骂了。
他们谴责纳赛尔是“叛徒”。
这一系列举动,引得侯赛因国王和纳赛尔十分不满。
据传言,纳赛尔当时跟侯赛因说:你因应该教训一下巴解,我们埃及没意见。
纳赛尔
不过,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冷静下来的纳赛尔又出面调停。
因为苏联支持叙利亚入场了。
而约旦无力对抗叙利亚,只得求助于美国。
美国随即派航母到地中海给约旦撑场子,并暗示以色列出动战机声援约旦。
美国和以色列的介入,让事态变得复杂。
虽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纳赛尔的威信一落千丈,但他毕竟还是许多阿拉伯人心中的老大哥,如果他漠视美苏在约旦打代理人战争,怕是以后就没人承认埃及的阿拉伯盟主地位了。
做出调停不久,纳赛尔去世。
看在他的面子上,1970年10月,约旦与巴解签署协议。
按照协议的内容,巴解组织可以继续留在约旦,但必须承认约旦主权,承认侯赛因国王的权力,并禁止成员在公开场合携带武器。
然而,这种和平局面只维持了几个月。
1971年,巴解和约旦再次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
整场冲突过程中,巴解组织一半以上成员被打死,残部被黎巴嫩接收。
跑到黎巴嫩后,巴解依旧不让人省心,结果又毁掉了黎巴嫩。
黎巴嫩内战
1975年4月,巴解游击队与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武装爆发冲突。
这场冲突,引发了长达16年的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内战期间,以色列和叙利亚等国先后出兵,介入战争。
它们以阳奉阴违的态度,敷衍联合国等方面的斡旋和调解,都指望在这里打击,甚至是消灭对手。
最终,以色列在这场多方混战中,击败了叙利亚,并以优势兵力将2000多名巴解总部机关人员及5000多名武装人员,包围在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自巴解组织成立以来,以色列无时无刻不想将其摧毁。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然而,就在巴解即将覆灭之际,以色列军队干了一件十分败人品的事。
他们纵容黎巴嫩长枪党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导致3000多人惨死。
事后,阿拉伯国家威胁美国,管管你的小弟,如果你不管,我们就抬高油价了。
1973年,因为支持以色列,引发石油危机,美国经济倒退了两年。
为了避免新一轮石油危机,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插手。
他一面以断交为威胁,要求以色列退兵;
一面派出特使,试图将巴解转移到其他国家。
迫于压力,以色列同意停火,放巴解组织一马。
然而尴尬的是,在接收巴解的问题上,嘴上喊着支持巴解的阿拉伯国家,却因为担心步约旦和黎巴嫩的后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收留他们的巴解兄弟。
美国无奈,只得对阿拉伯国家展多轮游说,又是说好话,又是表示给援助。
最后经过反复游说,伊拉克、约旦、叙利亚等8个国家同意收留巴解。
就这样,人见人嫌的巴解组织被分散撤到了8国。
其中,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解组织总部及其卫队,被疏散到了北非小国突尼斯。
《奥斯陆协议》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解成了过街老鼠。
阿拉法特渐渐意识到,之前通过武装斗争获得外界支持的方针,已经无法继续了。
于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巴解开始改变策略,试图打和平牌,用这种温和策略赢得阿拉伯国家和西方世界的同情。
阿拉法特高唱和平,国际社会自然举双手支持。
美国很快调整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支持以色列,开始支持巴解的一些合理要求。
英国也主动邀请阿拉法特访问伦敦。
这一切,让以色列深感不安。以色列当局始终认为,阿拉法特不可能“从良”。
1985年9月,塞浦路斯突然发生了针对犹太人的灭口事件。
事后,尽管巴解矢口否认,表示与自己无关。
但以色列却表示,这事即使不是巴解组织干的,也与巴解组织脱不了干系。
为此,以色列内阁在开会商讨后,决定派飞机轰炸位于突尼斯的巴解总部。
任务代号“木脚行动”。
轰炸之前,以色列情报人员探知阿拉法特会在10月1日上午,在巴解总部召开高层会议。因此,以军精心计算了时间,准备顺带收割走阿拉法特的人头。
但巴解总部位于闹市区,与几十幢突尼斯民居紧挨在一起。
就算以军的轰炸再怎么精密,也无法避免误伤到无辜群众。
结果,以军的轰炸不仅炸死了50多名巴解组织成员,还炸死炸伤100多名突尼斯人。
而最尴尬的是,阿拉法特当时不在总部,会议也因此推迟。
以军费力巴拉,炸死的都只是小卡拉米。打草没搂到兔子。
事后,以色列空军公然入侵突尼斯的行为,激起了国际社会的批评。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对突尼斯领土的攻击。
美国这次也没护犊子,也谴责了以色列。
面对谴责,以色列当局嘴硬,拒绝道歉。
但迫于压力,加之80年代后期,随着法塔赫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逐渐趋于务实,主张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并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和平解决巴以冲突。
于是在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与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
根据协议,巴解不再对以色列发动攻击,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建国,以军在五年内,分阶段撤出其自1967年以来,非法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如加沙、约旦河西岸。并向巴勒斯坦政府移交权力,帮助巴勒斯坦实现国家正常化,如建立行政、教育、医疗等体系。
以实际情况而言,《奥斯陆协议》对双方都有利。
但协议签署后,以色列的右翼分子不愿意对巴勒斯坦人做出任何让步。
比如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的犹太人就认为,自己已经在当地生活了多年,凭什么要让出自己占据的土地给巴勒斯坦人?
为展示和谈诚意,打击右翼势力,拉宾宣布冻结100多个以色列定居点的建设,并派出军警阻止犹太移民的自发建房行为。
然而就是这一举动,惹恼了右翼极端,以色列的民意开始急速逆转。
1995年,拉宾遇刺身亡。
拉宾死后,继任的以色列总理,一个比一个强硬。
2018年,以色列议会通过了《民族国家法》规定唯有犹太人才能享有自治权,并且取消了阿拉伯语在以色列的官方语言地位。
这一法案的通过,等于以色列政府在事实上废除了《奥斯陆协议》。
以色列右翼不满意《奥斯陆协议》。
与此同时,以“伊斯兰抵抗运动”为代表的巴勒斯坦激进势力也反对《奥斯陆协议》。
因为《奥斯陆协议》是按照1967年的阿以实控领土划定边界,而不是1947年联合国发布的181号决议。
前者划定的巴勒斯坦国土面积是5884平方公里,后者是11203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巴解放弃了一半领土。
并且在《奥斯陆协议》的中,也没有关于以色列撤除在约旦河西岸建立的犹太人非法定居点的内容。
而在1993年至2000年期间,约旦河西岸的以色列人口成倍增长。
所以,“伊斯兰抵抗运动”对《奥斯陆协议》非常不满。
他们认为巴解是投降派,主张跟以色列干到底。
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简称“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创始人叫谢赫·艾哈迈德·亚辛。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加沙地区被埃及军事占领。
为了培养亲埃势力,当时的埃及政府在加沙选派多名巴勒斯坦青年赴埃及留学,这其中就有亚辛。
在埃留学期间,亚辛深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入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
并凭借个人魅力,成为穆兄会在加沙分部的领导人。这为日后哈马斯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和人事基础。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据加沙。
为了发展组织,避免被以色列当局镇压,亚辛在当时将加沙穆兄会分为了“公开”、“秘密”、“军事”,三个独立运行的部分。
“公开”部分负责经营慈善机构;“秘密”部分负责组织,动员和游行;“军事”部分负责训练武装人员。
这种策略上的精心安排,令以色列政府不明所以。
加之,为了防止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一枝独秀。
于是,以色列政府便默许了穆斯林兄弟会在加沙的存在,希望借助穆兄会的力量,削弱巴解的势力。
70年代的加沙,遍布难民营,人口密度高的惊人。
而以色列政府又不管当地人的死活。
这种糟糕的经济社会条件,也就为原教旨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为了拉拢人心,穆兄会的公开机构在加沙创办了幼儿园、学校、血库、医疗诊所、妇女声乐教育中心、青年和体育俱乐部等福利场所。
这些亲民举措,很快让穆兄会赢得了加沙民众的支持。这为后来哈马斯兴起,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
亚辛(中坐者)
不过,穆斯林兄弟会毕竟是极端组织,主张在现代社会复兴伊斯兰教,建立实施伊斯兰教法的伊斯兰国家。
随着加沙穆兄会规模扩大,组织中的极端主义分子也与日俱增。其业务范围也就开始向政治领域渗透。
1987年12月9日,一辆犹太人的卡车闯入加沙,压死4名巴勒斯坦人。
这就是想瞌睡有人主动送枕头。
利用加沙人民的不满情绪,穆兄会暗中策划行动,动员加沙人走上街头,与以色列当局展开持续数年的对抗。
这起事件被称为“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1988年1月,亚辛提议成立“伊斯兰抵抗运动”。
“哈马斯”的名字终于浮出水面。
1989年,摸清了虚实的以色列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并将亚辛等一众哈马斯领导人逮捕入狱。
亚辛被逮捕期间
亚辛等人被捕后,哈马斯一度陷入无人领导的尴尬境地。
后来,一个叫做麦尔祖戈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加沙,重组哈马斯。
重组之后的哈马斯,采取“自动接替”规则。
无论哪一个级别的官员被杀,他的副手自动接替位置。
另外,为了保证不被一锅端,除了哈马斯的“公开”部分仍留在加沙,继续以慈善活动收买人心外。
“秘密”和“军事”部分的高层领导人都转移到了海外。
时至今日,哈马斯的总部仍然在海外,几个大领导都在卡塔尔。加沙地区的哈马斯反倒成了分支机构。
加沙地区
金主加沙的哈马斯分支机构在流血,而哈马斯总部高层却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更不可思议的是,海外总部始终能遥控加沙的分支机构,这让外界感觉匪夷所思。
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力量控制了外界对哈马斯的经济援助。
经济大权掌握在外部领导层手中,他们自然就可以对内部各派发号施令。
那么,究竟有哪些国家和势力对哈马斯提供援助呢?
据资料显示,沙特每年至少向哈马斯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资助。
美国和英国的慈善机构,每年也会向哈马斯提供上千万的私人捐赠。
按照以色列情报部门预估,来自西方国家的募捐资金,约占哈马斯年度预算的30%。
除此之外,伊朗也是哈马斯的大金主。
金主们资助哈马斯,当然不是做慈善,背后也是有阴谋的。
2004年,以色列通过空袭将亚辛干掉。
后来的继任者仅上位近40多天,也被干掉了。
此后,由于哈马斯的袭击减少,自以为高枕无忧的以军便从加沙撤离了。
2006年,巴勒斯坦内部举行大选。
当时的人普遍认为法塔赫会赢下选举。
但美国非要插一脚,要求让哈马斯参选。
自从洗白“上岸”后,巴解腐败透顶。
据说2004年,阿拉法特去世时,给他的遗孀和女儿留下了15亿美元资产。
老大尚且如此腐败,下面的人自然有样学样。
整个巴解组织,从上到下,腐败地一塌糊涂。
阿拉法特与小她34岁的老婆苏哈·塔维尔
美国认为巴解组织早已腐败不堪,便因此坚称如果哈马斯不能参选,美国政府将不承认选举结果。
结果,美国的横插一杠,帮助哈马斯在选战中获胜。
哈马斯夺取政权后,坚持不放弃暴力手段,誓要与以色列抗争到底。
以色列感觉很紧张,开始封锁哈马斯,在加沙建立了隔离墙。
同时,巴解组织对哈马斯也很不满。
因为一旦开战,巴解会很尴尬。
帮哈马斯吧,无疑是以卵击石。
坐山观虎斗吧,又会失去民心。
由于意见分歧,还没等以色列发难,哈马斯和法塔赫就先掐了起来。
2007年,200多名哈马斯武装分子和法塔赫的500多名拥护者在加沙街头火拼。
经过三天激战,战斗力严重退化的法塔赫落败,哈马斯从此独霸加沙。
2007年加沙内战
这里插一句。
虽然法塔赫曾经也没少搞恐怖主义活动。
但相比哈马斯,法塔赫算是温和派。
这一点,从他们的组织全称就能窥见一斑。
法塔赫的全称“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民族主义和世俗主义组织。
法塔赫一直以来的目标是让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成立一个基于民族的阿拉伯联邦。
而哈马斯的全称是“伊斯兰抵抗运动”。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宗教组织,而且还是秉承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组织。
哈马斯一直以来的主张,是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存在,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还主张在整个中东都搞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
一个曾经主张采取激进手段,后来又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寻求解决方案;而另一个则始终主张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解决问题。
这种主张上的分歧,使得法塔赫和哈马斯最终分道扬镳。
2007年的加沙之战后,以色列加强了封锁力度。
法塔赫由于已经“洗白”,在国际上代表了巴勒斯坦,因此西方国家和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援助,大部分流入了法塔赫的金库。
而哈马斯,它在得不到西方正规援助的情况下,连加沙地区的日常民事都无法维持,只能完全依靠暗地里的大金主。
大金主让他们干嘛就干嘛,不听话就中断援助。只能吃土了。
比如2008年11月,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打死了6名哈马斯武装分子。
随后,哈马斯向以色列南部发射火箭弹和迫击炮弹进行报复。
但以色列的报复更猛烈,以军发起的“铸铅行动”,导致3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1400余人受伤。
2008年,以色列轰炸加沙
以军的报复,令哈马斯一度想停火,并请埃及做中间人。
可是在2009年1月11日,却有埃及官员透露,伊朗派出了两位密使到大马士革,以中断武器和资金援助,威胁哈马斯,不许接受停火协议。
迫于无奈,哈马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结果是更多的无辜群众因此丧命。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其实哈马斯扮演的也是“黑手套”角色。
他们要想维持组织,只能是以搞事作为“业绩”,获得金主的援助。
而金主似乎也不在乎哈马斯的死活,他甚至愿意看到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报复,从而激起全球的反以风潮。
“阿克萨洪水”今年年初,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曾经发表过一个声明,大意就是准备再7、8月举行总统选举议会选举。
但在7月的一场会上,法塔赫和哈马斯由于分歧过大,没谈拢。选举时间表也被无限期推迟。
既然谈判桌上谈不拢,那么下桌后,也就只能继续各自的“业务”了。
哈马斯的业务,不用多说,找茬呗。
当然,哈马斯要找茬的对象不是法塔赫,毕竟打它不算“业绩”,争取不来金援。
此时,正好金主也发话了:揍以色列。
于是,哈马斯将目标瞄准了以色列。
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了全维度,多方向的军事攻击。
据统计,在最初的20分钟内,有5000多枚火箭弹由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城市砸去。
与此同时,大量武装分子炸开以色列用于封锁加沙地带的隔离墙,搭乘摩托车、皮卡车、快艇、动力滑翔伞等交通工具,从陆海空三线攻入以色列境内。
这些武装分子没有明确的军事目标,他们杀入以色列境内后,化整为零,分散行动。
面度突袭,以方毫无防备,损失惨重。
在距离加沙约5公里的内盖夫沙漠西部,靠近靠近雷姆基布兹的地方,一场大型电子音乐节正在举行。预估有将近4000人参加。
当袭击发生后,举办音乐节的营地的电力供应突然中断。
紧接着,大约50名武装分子乘坐面包车到达现场,向四面八方扫射。
据一名幸存者回忆说,就在人们仓惶逃窜之际,天空中开始出现滑翔伞,哈马斯的武装分子从天而降,封锁了音乐节周边的道路,并持续向手无寸铁的人们开枪。由于营地附近是沙漠地形,几乎没有掩体,很多人被当场射杀。
在杀人的同时,武装分子也开始他们的绑架行动。
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女性遭到绑架,被强行掳走。
根据以色列官方公布的数据,此次行动,哈马斯武装人员打死900多名以色列军人和平民,挟持了150多人。
另据美联社的报道,哈马斯武装人员袭击22个地点,深入以色列境内至多24公里。
事后,哈马斯宣布对这一辉煌的战果负责,并号召全球穆斯林对以色列发动圣战。
相较于以往,哈马斯的这波攻击的规模,可以说是空前巨大。
而这么大规模的行动,以色列情报部门事先居然完全没能察觉出风吹草动,
这种局面,简直就是50年前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翻版。
除了情报系统失灵,以色列陆军的表现也让人大跌眼镜。
根据网上传出的视频,10月7日,位于“齐金”海滩的一座以军哨所遭到袭击时,哨所内的以军士兵大多穿着裤衩、背心。
考虑到当天是赎罪日,以军戒备松懈倒也合乎情理。
但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袭击发生后,以军居然不是第一时间拿枪自卫,而是躲在厕所里等死,不仅毫无血性,就连求生欲望也没有。
结果除了三人被掳走外,其余全部被杀死在厕所内。
另据一段视频显示,哈马斯武装使用小型无人机击毁了以军梅卡瓦坦克时,这台梅卡瓦砲管末端的保护罩都没有取下,主动防御系统的百叶窗也没有打开。
自从服役以来,防护力一直是梅卡瓦坦克引以为傲的亮点。
但几天前的战斗,它却被轻而易举击毁了。
如此不堪的表现,显然会对以色列装备的国际声誉造成重大打击。
10月8日凌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声明称,将出动全部军事力量摧毁哈马斯。
当晚,数十架以军战机分三个批次,轰炸了加沙地带大约500个目标。
但10月8日白天的陆战,以军的表现依旧离谱。
据以媒报道,10月8日下午,以军“幽灵”旅指挥官罗伊·利维上校阵亡。
这个“幽灵”旅是以色列军队的王牌,结果与哈马斯突击队刚打了个照面,指挥官就挂了。
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
当天晚上,以色列国防军宣布,以军“朱鹭”特种部队副指挥官布克里斯少校在战斗中阵亡。
10月9日,“那哈尔”旅下属第934侦察营营长楚尔中校也在战斗中被打死。
此时以军已经握有了主动权,利用海空优势压着哈马斯打,但在陆战中,指挥官却接连阵亡。简直离了大谱。
估计是考虑到哈马斯不好对付,内塔尼亚胡表示,要先轰炸,再往加沙城里冲。
作为回应,哈马斯继续对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
截止至10月12日,巴方死亡人数升至1572人,超7200人受伤,其中加沙地带死亡1537人。
另据以色列媒体消息,冲突已造成以色列方面超1300人死亡,约3300人受伤。
双方的伤亡其实半斤八两。
当然,考虑到实力差距,以军拿下加沙只是时间问题。
到了那时,哈马斯又该何去何从?
弃子10月9日,哈马斯指名道姓地“感谢伊朗”,说伊朗向他们提供了武器、弹药和资金,并教给他们如何使用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击毁敌人坦克。
大有一种要把伊朗拖下水的意思。
但哈马斯前脚表示感谢,伊朗后脚就辟谣,表示伊朗将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但是不会参与哈马斯的此次行动。
言外之意,这次行动完全是哈马斯自作主张。
到底是不是自作主张呢?
结合媒体报道来看,伊朗在此次巴以冲突中,获利不小。
就在上个月,沙特王储兼首相默罕默德在接受采访时称,沙以关系正常化谈判取得进展,沙特正在稳步推进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
而我们知道,伊朗作为什叶派和波斯人,它想在中东号召大家团结起来针对以色列,就一定要拉拢作为逊尼派和阿拉伯民族双料领头人的沙特。
如果沙以和解,伊朗再想号召大家团结起来针对以色列,就很困难了。
恰在此时,哈马斯主动挑事。沙特作为现今的阿拉伯民族领头人,就不得不中止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谈判。
至少在短期内,以色列与沙特不可能冰释前嫌。
所以说,此次巴以冲突对于伊朗而言,获利不浅,已经达到了目的。
至于伊朗与哈马斯撇清关系,则更像是一种卸磨杀驴的行为。
但吊诡的是,无论是美国,还是以色列,都发表声明,表示没有证据表明伊朗参与了此次行动。
以色列更直白,表示此轮军事行动只针对哈马斯,与其他人无关。
除了伊朗撇清关系外,以色列周围一圈国家,目前也都没有表示。
叙利亚阿萨德与哈马斯有矛盾,绝无可能出这个头。
黎巴嫩真主党在前些天声援了哈马斯后,最近也没动静了。
今天早先时候,黎巴嫩真主党二号人物夸西姆表示,黎巴嫩真主党已经做好准备,只待时机成熟时,将为对抗以色列“出力”。
但同时,夸西姆又补充说:“大国、阿拉伯国家和联合国”已经“直接和间接”地告诉黎巴嫩真主党“不要介入”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正在进行的战斗。但这些呼吁“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夸西姆的补充之词,其实已经暗示黎巴嫩真主党不会支持哈马斯。
北边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不会有大动作,南边的约旦和埃及就更不会有了。
自打和巴解大战后,约旦就再也不掺和巴以冲突。
甚至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约旦国王侯赛因还偷偷向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告密,说埃及、叙利亚正准备开战,你要做好准备。
至于埃及,早期的哈马斯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分支。
而近年埃及穆兄会又被埃及政府定性为了恐怖组织。
当年以色列围着加沙修建隔离墙时,埃及也在加沙南部修建了13公里长的隔离墙。
而且还是两道隔离墙。
所以以色列这次对付哈马斯,埃及那头其实是乐观其成的态度。
埃及-加沙边界的两道平行隔离墙
综合一圈下来,你会发现,真正愿意下场帮哈马斯打这场“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国家,一个都没有。
哈马斯变成了弃子。
接下来,以军可以参考美军在伊拉克费卢杰的打法,即先封锁,再分化。然后地面部队从多个方向突入加沙,将哈马斯分割包围,最后逐步收紧,抓捕中高层哈瓦斯指挥官,剪断其神经网络。
但这种方案有个显而易见的缺点,就是无法做到斩草除根。
等以军撤走,哈马斯,或是类似哈马斯的组织又会死灰复燃,双方又会进入下一个循环。
如今的加沙问题,貌似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那些有知识、有能力、受过较好教育的巴勒斯坦人,要么移居到其他阿拉伯国家,要么加入以色列,自谋生路去了。
留下来的人,都是最底层的贫民。
他们人生的唯一出路,除了做难民,似乎只有给哈马斯这样的组织充当“战士”。
当然,如果消灭了哈马斯,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还可以到以色列务工。
但以色列议会在2018年通过的《民族国家法》,已经明确将以色列籍阿拉伯裔定为二等公民。
如此一来,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就只能三等公民了。
在这200多万三等公民中,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人不满,自愿充当极端组织的人肉炸弹。巴以之间的冲突就不会真正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