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旨,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朕为固国本,决意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十三年 朝廷于“三藩之乱”平叛前线,节节败退的紧张时刻,康熙皇帝迎来了自己的嫡子胤礽,皇后赫舍里氏难产崩逝,和历史上不同,康熙皇帝接受了周培公的建议,当场宣布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皇帝为何如此着急?
周培公又为何会如此建议?
这一切 还要从索额图的一条昏聩建议开始说起:
康熙:索额图啊,你有何平叛之策呀?
索额图:皇上,大清已到了万急时刻,必须当机立断,痛下决心了。
康熙:朕听着呢。
按照一般逻辑,希望别人能够接受无奈建议,就要提供能让对方感觉无奈的理由,就要强调说明这件事的无奈之处,如果不是如此 我也不会这般建议。
索额图强调了大清王朝的“万急时刻”,就是要康熙皇帝痛下决心。
接受自己的“无奈”建议:
三藩之中,吴三桂是首患,尚之信,耿精忠只不过是他的附庸,而要平定吴三桂则有战和两策,臣以为,与其倾尽全国之力与吴三桂决一死战,不如降旨招安,对吴三桂复职晋爵,而降朝中主张撤藩的明珠、周培公贬为庶民,永世不得居官,或者断然将他们二人问斩。
如此明显的排除异己,是不是觉得索额图并不像堂堂朝廷首辅不过如此?
你可能误会了!
这条建议看似赤裸裸,但却是捏准了当前局势,猜中了康熙皇帝的心思,才有的成熟建议。
朝廷于前线节节败退,康熙皇帝心急如焚,此时正愁一个破解办法,如果牺牲明珠和周培公就能换回和平,换回大清的安稳,康熙皇帝极有可能接受这个建议,要知道此时的康熙皇帝不过二十一岁而已,没有多么成熟的考虑。
更重要的是,索额图可是堂堂国丈,皇后又即将临盆,能够取信于康熙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另外,为了证明自己的建议并非出于私心,索额图还有着“只身犯险”的奏请:
臣愿意带着他们的首级前去云南,说服吴三桂来降,化兵戈为玉帛呀!
前往云南说服吴三桂来降的危险性,自然不必多说,此举就能证明索额图的一心为公,就能尽可能说服康熙皇帝。
可索额图忘了,忘了自己面对的并非普通帝王,更非普通的年轻小伙子,而是艰辛磋磨的成熟皇帝。
来听听康熙皇帝的“问题”:
康熙:可是连吴三桂都知道,撤藩是朕的主意呀。
索额图:皇上,此举不过是向他表明朝廷招安之诚意,给吴三桂一个台阶下,因为吴三桂虽然起兵反清,但他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只是想世系云南,占山为王,那么皇上不如把那蛮夷之地封给他,让他世代镇守,年年给朝廷纳贡称臣就可以呀。
如果要平息吴三桂的怒火,自然要惩治首犯元凶,可“撤藩”的始作俑者并非别人,就是康熙皇帝。
那么牺牲了明珠和周培公,吴三桂真就能答应和解吗?
索额图再次挑战了康熙皇帝的底线,竟然暗示康熙皇帝用割地让权的方式,将吴三桂请到谈判桌上。
可除此之外 康熙皇帝还有问题:
康熙:可是明珠和周培公都是忠臣呢!
索额图:臣也知道他们俩都是忠臣哪,可是如今半壁江山烽烟四起,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任何臣属都该舍生忘死啊,就是用臣的性命可以换取大清的平安,莫说用臣这一颗脑袋,就是要用臣的全家的五十三颗脑袋,臣也义无反顾。
康熙皇帝没有立马拒绝,让索额图顿感有戏,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眼泪,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一秉大公”。
人家说了,如果朝廷需要,如果吴三桂愿意,人家愿意牺牲全家性命,明珠和周培公为何就不能牺牲一下?
只是站着说话的人永远不会腰疼,不触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永远都会公平公正,索额图错就错在不该用“偏安”来委屈康熙皇帝,更不该在如此危急的时候仍不忘“党争”。
康熙皇帝会有何种反应,可想而知。
一碗茶直接泼在了自己的岳父脸上:
索额图,你干脆把朕的脑袋送给吴三桂好了,朕告诉你,朕宁可像明皇朱由检那样吊死在煤山上,也不做偏安之君,索额图啊,你身为国丈,怎么能想出这样的主意来呢,朕知道,你同明珠他们不合,但是国难当头,怎么还搞党争,在平叛的时候,你利用评判,剪除异己。
康熙皇帝一语道破了索额图的小心思,更是直接叫出了躲在后堂的周培公,要求周培公划定索额图的罪行,当场予以惩治。
只是,周培公何等精明,索额图再是罪大恶极,人家也是康熙皇帝的岳父,当朝皇后的亲爹,这般人物岂能随意定罪,再说了,皇后马上临盘,万一因为惩治了索额图而出现意外,周培公难逃干系,更何况,这件事牵扯到了周培公,不管周培公如何给索额图定罪,无私也有私,总会被人认为是挟私报复。
所以周培公非但不能定罪,还要尽可能求情:
皇上息怒,臣以为索中堂和明中堂的证见不同,但是索中堂刚才的平叛之策,却是为大清着想,是公心而不是私心哪。
正在气头上的康熙皇帝,当然不会接受这个解释:
放屁,放屁,大明朝是怎么亡的,就是上下离心,大搞党争,这刚过了多少年,朕告诉你们,三十年,三十年,大清也要重蹈覆辙吗?
还是那句话,索额图到底是国丈,到底是皇后的亲爹,就算罪大恶极也断断然不能论罪惩处,试想一下,如果周培公听了康熙皇帝的命令,真就给索额图定了罪,康熙皇帝如何自处。
周培公又会落得何种下场?
牵扯领导的“自己人”,领导再是义正言辞都不能当真,要遵循人性的基本原则,该你参与的慎重而行不该你参与的坚决躲开。
只是索额图虽然惹怒了康熙皇帝,但后宫却在这个时候传来了皇后难产的消息,索额图知道,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机会来了。
女儿啊,你有什么话就跟皇上说吧。
意思很明确,命不久矣,想要什么赶紧要,为了你刚刚出生的儿子,更为了你背后的赫舍里家族。
周培公何等聪明,哪能不清楚索额图的意思,为了尽量缓和同索额图的关系,为了不让康熙皇帝留下遗憾,更为了应对前线越来越紧张的局势。
他决定奏请康熙皇帝册立太子:
周培公:皇上,臣知道娘娘的心思。
康熙:快说。
周培公:皇上,当前外有三藩反叛,内有逆臣作乱,可谓非常之时,今日皇上又得一阿哥,加上大阿哥胤禔,皇上便有两位皇子,臣叩请皇上在其中选择一位立太子,布告天下,以示大清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从大局上看,册立太子,能够稳固国本,能够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朝廷依然很有信心,有绝对实力能够保证大清的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此举能够有效增强朝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前线将士的战斗力。
从周培公的个人角度上说,索额图杠杠的建议,就说明他已经将周培公当成了政敌,此举就能从根本上缓和同索额图的关系,化解索额图对自己的敌意。
要知道,只要康熙皇帝答应册立太子,外有赫舍里家族的庞大势力,内有皇后的难产悲剧,再加上这位小皇子的嫡出身份,这位刚刚出生的皇子,就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选,索额图才会感激周培公。
果然,康熙皇帝立马宣布了新皇子的名字,并象征性安抚了一下皇长子胤禔:
康熙:赫舍里,朕给咱们的皇子起了个名字,叫胤礽。
惠妃:胤禔,皇上叫你呢,快去。
胤禔:皇阿玛。
然后 康熙皇帝毅然发布了册封太子的命令:
传旨,按祖宗家法,坐朝之君不立太子,当此非常之时,朕为固国本,决意建储,立皇子胤礽为皇太子。
赫舍里崩逝,对于前朝的索额图而言,绝对是一大损失,但册封胤礽为皇太子,又重新将索额图推向了权力巅峰。
改朝换代以后,索额图更能带领自己的家族走向,继索尼以后的另一个鼎盛时期。
相较于索额图刚刚的建议,周培公建立册封太子虽然也有私心驱使,但大局方面的考虑却足能保证“瑕不掩瑜”。
这才是“公心”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才是权谋心计该有的模样。
只是,此时的康熙皇帝当然不会想到,
册封胤礽又将引发另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