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信息十分发达,网络上各种真真假假的各类信息铺天盖地.。
如果你不懂得甄别是非,更不会筛选,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无选择性地阅读和接受,在疫情肆虐的当下,你就很容易被各种伪科学所伤害,而且你还信誓旦旦的把它当成科学来执行,甚至是以讹传讹。
例如网上流传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几种言论:
1,洋葱可以吸附新冠病毒,说什么洋葱散发的刺鼻气味,能够吸附新冠病毒。
2,胡柚能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3,灵芝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4,燕窝可以提升免疫系统,预防新冠病毒。
5,吃槟榔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6,口含姜片出门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7,吃辣椒能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死亡风险。
8,吃香蕉容易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以上各种毫无科学依据的传言,都已经被食品工程博士否定。
如果有人听信了这种毫无根据的谣言,要么胡乱地大量食用这些对新冠病毒没有任何治疗作用的食品,造成身体的不适,产生其它疾病,或者是得了新冠之后,胡乱吃药,或者用食物代替药品,都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这些无知的行为,对治疗新冠病毒,没有任何好处,只是会适得其反。
还有一些人,在疫情当下,就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懂,人为地制造一些灾害。
例如,近日有报道说,某小区内,一女子在家中大量喷洒酒精消毒,然后又点了艾灸,引发火灾,身体被烧成重伤。
还有,据人民网报道,四川省一女子,感染新冠之后,过度大量喝水,引起水中毒,住进ICU病房进行抢救。
防患和治疗新冠病毒,需要多听专家的意见,依据专家的建议,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和思考,然后采取正确的防疫措施。
但在目前,防疫工作放开管制之后,新冠病毒传染成爆炸式的传播,引发不少人的恐慌,网络上的各种意见、建议、谣言也层出不穷。
还有一些网络杠精,总是对专家或名人说的话,鸡蛋里挑骨头,提出了不少对立的意见,以此来炫耀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博得观众的眼球,硬生生的把网络世界搞得乌烟瘴气,让许多善良的人无所适从。
我们可以接受言论自由,各抒己见,但千万不能借用网络的宽松政策,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更不能借用新媒体这一阵地,发表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歪理邪说,蛊惑人心。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杠精,对专家发表的建议,不考虑当时的语言环境,以及专家的良好用心,曲解专家的本意,偷换概念,用不恰当的比喻,对专家进行冷嘲热讽。
这不是正常的学术探讨,也不是对专家的观点进行商榷,是带有人身攻击的一种谩骂。
就比如说,钟南山院士提出:能不感染就尽量不要感染,能晚点感染就尽量不要早点感染,外出一定要戴好口罩。
钟南山院士这种善良的建议,一般人都会理解和接受,也能够很轻松地做到。只要你做到少外出,非必要的社交尽量拒绝,外出时戴好口罩,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聚集,做好正确的防护措施,就可以极大的降低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概率,或者把被感染的时间往后拖延。
就这么一个善意的建议,也会受到杠精们的冷嘲热讽,说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有说等于没说。
钟南山院士的这个建议,也是一个忠告。是警醒大家对新冠病毒要多加小心防范。
个别杠精,用不恰当的比喻偷换概念,曲解本意,说什么: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就尽量不要考那些中专技校,能开宾利的尽量不要开夏利,能在北上广买房子的,就尽量不要在五六线城市买破烂房。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意境,以及可操作和可实行的可能性也极大的不同,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两个议题。
这种生硬的比喻,是对专家建议的不尊重,也是对专家建议的扭曲理解。
如果要让专家的每个建议都做到语言慎密,滴水不漏,不同个体的所有人,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要让专家洋洋洒洒写个万言书,既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人人都有统一的认知和接受,即使这样,读者也没有耐心阅读。
我们对专家的建议,要采用善意的理解和正确的解读,这才有助于大家,少花精力,快速接受。
否则网络就将成为语言的辩论场,互相决斗的厮杀场所,这与已、与人与社会都是不利的。
这与文革中的抓辫子、揪尾巴,有什么两样?
如此发展下去,还有哪个专家愿意敞开心怀,提供良好的建议?
一个人只要有宽容心和善意心,理解了专家的出发点,就更容易包容这个社会,接受专家的良好用心,把杠精的精力用于共同防疫,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人与人相处就更加融洽,何乐而不为。
但凡买到药的,有谁会试这种?????
这是缺乏先进武器被迫使用冷兵器时代的装备。
ཞེ། ཞེ། ཞེ། ཞེ། ཞེ། ཞེ། 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