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辉煌的5000年历史和文明,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古城长安似乎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有黄河的存在,长安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开始,也是重要的发源地,而在走入封建社会之后,长安的地位更加重要。
现在的西安是著名的13朝古都,也是唯一一个入选世界四大古都的城市,现在的西安是西北重要的战略枢纽,遥望古代的长安,早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秦朝的时候,就被设立为首都,后续更是历代大一统王朝建都的热门。
从汉朝到隋朝,再到后来的大唐盛世局面,长安见证了许多政权的兴衰,最繁华的时刻车水马龙。
真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似乎唐朝之后的封建王朝,就很少选择在长安建立都城了,深挖其中的信息,会发现一个致命原因。
说起长安城的优势,西汉时期最有发言权,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建都咸阳,当时的长安城也属于咸阳管理,所以也等同于将都城选在了长安地区。
只不过由于秦朝仅仅存在了14年,所以对长安城的影响比较小,真正践行和使用长安城文化的其实是后续建立的汉朝。
西汉时期的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后,获得胜利的汉高祖刘邦决心建都长安,此时他已经意识到,都城是一个国家和政权的门面,所以在早期恢复生产力的同时,对首都长安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建造和修缮。
毕竟在早年的时候,这里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项羽攻入长安之后,其兵马对城池的破坏,这些都需要进行改善,随着西汉进入兴盛的局面,整个长安城也迎来了自己建设的辉煌时刻,城建规模在西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布局上也十分有讲究。
具体来看,西汉时期的长安城建设其实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比较封建保守,包括帝王在内的认知范围都比较浅薄,受制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很难形成准确的认知,在观念上依然受到了怪力乱神的束缚。
所以在秦汉时期,长安城基本变成了一个有帝王权威象征的首都,城池本身都在体现着天人合一与君权天授的观念,这些略带封建迷信色彩和加持的特殊情况在当时无法避免,毕竟所处的环境相对现在来说十分落后,也是长安城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汉朝的长安原本位于关中渭水南岸,这是一个小地方,毕竟在此之前隶属于咸阳,长安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建筑规模,按照汉高祖刘邦的想法,原本拟定的是建都洛阳。
但最终群臣却建议定都长安,并指出了这里独特的优势,“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群臣都认为长安城具有明显的战略防御优势,各有秦岭和黄河这样的天险存在,纵使敌军有百万之众也难以攻破。
不仅如此,还有人表示“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特别强调了因为秦朝,而让长安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如果在这里建立都城,就可以继承秦朝所有的优势。
还有就是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虽然秦朝两任皇帝之后就灭亡,但主要原因是暴政,其实向前看,还有定都于此处存在四百余年的周王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在长安地区定都,才算是继承前人正统。
“天”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政治意象,一般具有自然道德和神灵的三重属性,是赋予君主治理国家万民的重要能力,在西汉时期,也是树立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君王更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所以对居住之地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顺承作用。
之所以在唐朝之后,基本没有朝代选择在长安建都,主要是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这种天人合一和君权天授的观念被充分淡化,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昭当街弑君之后,这种天人感应的权威和合法性就已经受到了质疑。
尤其是在唐朝末年,伴随着多处叛乱战争的爆发,所谓的“上天代理人”的说法更是变成了一个笑话,从唐朝末年帝王的狼狈状况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朝的长安城轻易被攻破,身为皇帝的唐玄宗被迫出逃,后来更是叛乱不断,唐昭宗虽然身处长安,但却是一个傀儡皇帝,被割据势力四处劫掠,最后甚至被朱温叛贼连同所有贵族杀死并抛尸。
唐朝时期皇帝的遭遇让皇帝的神圣性变成了笑话,长安城原本的权威也自然不复存在,后续建立王朝的人开始逐渐意识到,所谓的天人感应和都城选择都是后话,只要手中握有兵权,只要能够掌握朝政,自己就是天下正统。
和都城建立在哪里并无关系,这才有了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盘踞在中原的各方势力,只要手握兵权都会选择称帝,长安城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说历史因素所导致的观念革新,其实是唐朝之后人们不再选择长安作为首都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涉及文化层面的因素只是其中之一,但它却非常致命,毕竟是思想上的转变。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发展进程中长安城的环境变化,毕竟有上千年的都城历史,对于城市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从后续的经验来看,之所以在唐朝之后不再选择长安作为都城,主要是因为前期对这里的消耗太大,造成了一种后人无知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从秦始皇在这里建立都城开始,各种大型建造工程就没有停止过,从长城的修建到陵墓的挖掘,再到后续即可穿戴宫殿的修筑,即使到了现在,西安城区的地铁修建动不动就会遇到古墓,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自然是一个宝贵的财富,但对于古代社会人们来说,就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极大破坏。
近千年的开采和过度利用,让唐朝之后的长安城各种资源几乎枯竭,部分朝代的建筑所需用材料,竟然是从其他地区运送而来,长安本身变成了一个政治性场所。
早从秦朝开始,这里就被不断利用开采,政权更替进行破坏,新政权成立之后要继续重建,然后改朝换代再次被破坏,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对长安城的消耗太大,所以在唐朝之后,这里已经基本失去了该有的利用价值。
古人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首都长安,自身食供应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地区,又具备黄河这样的天然优势,秦汉时期自然不用担心粮食供应问题,毕竟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前期,即使是都城的人口密度也没有那么多。
但伴随后来的社会进步,古人的平均年龄开始逐渐延长,人口密度也逐渐增大,尤其是长安的城建越来越好,在很多繁荣的时期都发展成为十分热门的人类聚居区。
比如在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期,隋朝的开皇之治情况下,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中,长安城的人口一度疯狂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应就面对着巨大压力,长安虽然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根本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趋势。
在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贵族前往其他地区的做法,安史之乱之中的唐玄宗也曾抛弃长安,选择入蜀避祸,都填饱肚子都得不到满足之时,长安城的战略地位就会进一步下滑,尤其是在遭到重大破坏后,想要恢复总需要更长的时间。
但历史的发展是不会停下脚步的,后续的王朝总会选择更加具有优势的地方作为首都,例如靠近南方的洛阳,可以作为粮食的中转站,并且交通十分方便,以此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另外人们还看到了战略价值的转变,在唐朝之后,中原地区的周边势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原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急剧恶化,尤其是伴随唐朝的灾难爆发,很多少数民族都借此机会进入中原,发展自己的势力。
它们在蚕食周边土地的同时,也逐渐对长安形成了一种包围的趋势,要知道此前的地理位置优势,都是在假设少数民族不会入侵的情况下,如今大局面发生改变,长安城的军事优势也不复存在。
所以说古人选择都城的基本要素,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一个地区原有的优势丧失之后,作为统治者也会去寻找更加适合建都的地区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