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这一形象对于中国而言都是十分正面的,从上古时期开始,龙就是镇守一方的神兽,伴随后来社会的发展,龙也逐渐变成了祥瑞的象征,毕竟从其容貌特征来看,结合了我国几乎所有的主流动物,这个集优点于一身的存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后续出现的各种文学作品,乃至现在的影视剧作品之中,龙的化身都是正派,唯独有一个文化IP不同,它就是“哪吒”,无论是近期爆火的电影,还是此前的动画作品,这其中的四海龙王都是一种典型的负面形象。
龙族的存在不仅是哪吒闹海的导火索,也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似乎从哪吒出生开始,就与龙族处于对立状态,尤其是哪吒本身就是一个怪胎,以莲花托生自然会给龙族提供挑衅的借口,后来东海龙王却没有追究此事,这究竟是为什么?且看龙族获得了哪些好处。
哪吒这一形象是中国的传统神话人物,但从本源上论,它并不完全属于中国,无论是从早期的传说还是后续的影视剧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哪吒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正面形象,他也是亦正亦邪的,这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主流思想不太符合。
而这样的先天性条件,也是后来哪吒与龙族之间爆发冲突,乃至于用自己的肉身偿命,后来莲花台转生,又将矛盾延续的根本性导火索,这一形象最早产生于佛教,并且是出现最早的印度佛教,在伴随宗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发生了本土化转型。
在南宋之前,哪吒的形象一直是佛教之中的某个守护神,并且长相十分凶恶,如果要详细划分类别,哪吒就属于夜叉行列,根据印度佛教典籍之中的解释,他原本是外貌十分丑陋的鬼,并且生性十分残暴,最终被佛教感化才成为守护神。
这种较早的记录基本对哪吒这一形象进行了定性,以至于后续的作品中出现哪吒这一形象时,都会出现一个从邪恶到正义的过程,或者是两者之间的转换,而这个独树一帜的特色,也让哪吒这一角色本身存在矛盾,连形象也是怪异的。
比如在《西游记》作品之中的三头六臂形象,在这部小说作品之中,这就是一个外道内佛的孩童神,但终归是以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主线为主要叙述对象,对哪吒角色的描写较少,虽然有过好几次出场,但始终不是故事的主人公。
真正将哪吒形象作为主角的文学作品是《封神演义》,这部作品的第12回,第13回和第14回之中重点描述了哪吒的相关故事。
从其中的讲述来看,哪吒最初是太乙真人的师父元始天尊所炼化的灵珠子,原本是一颗没有灵魂的珍宝,投胎成哪吒之后才算真正意义上具备了生命,而这次神界与人界之间的交汇也让哪吒从一出生开始就充满了各种不同寻常。
最早的形象只是一颗肉球,也引起了陈塘关诸多子民的不满,父亲李靖更是认为夫人生下了一个妖怪,所以拿剑砍去,这才露出了其中的哪吒,在当时思想较为保守的人群之中,哪吒自然被视为怪胎,也就造成了他相对孤僻的性格。
在基本与外界没有交流的情况之下,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也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争端。
因为是灵珠转世,所以哪吒的成长过程也异于常人,在7岁的时候已经身长六尺,因为早年受结界限制,很少看到外面的世界,所以一旦有机会出去便撒了欢,这才有了后来与龙族之间的冲突与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提到哪吒这一形象,最先想到的都是哪吒闹海,而这一故事的重要情节就是“哪吒屠龙”,也是哪吒自身命运改变的开始,按照故事的发展,哪吒与龙王的图像很早就已经产生过交集,父亲李靖作为陈塘关的总兵,对龙王总是存在一些信仰。
毕竟当地有着黎民百姓,他作为一方的父母官,需要保证当地风调雨顺,农民安居乐业,所以最开始和龙王之间,向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这原本稳定的状态,都因为哪吒的出现而被打破了,在小说《西游记》中就有提到哪吒闹海的相关故事。
但并没有详细描写,只是简单提及之后一笔带过,在后续出现的《封神演义》之中对这一挑战进行了极大地丰富,故事从一开始就十分引人入胜,通过夫人怀胎三年增加了哪吒的神秘感,为后续大闹龙宫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哪吒年仅7岁,由于在外出玩耍的时候天气过于炎热,来到九湾河中洗澡,不料此处正位于东海海口,而哪吒所使用的,正是自己师父太乙真人所赐的浑天绫,这个非同寻常的宝贝带有一定的乾坤之力。
伴随哪吒的舞动,整个东海龙宫都被震得来回摇晃,龙王在得知后,派遣自己的三儿子敖丙前去察看,结果对方惊讶发现,眼前将龙宫搅得鸡犬不宁的竟然只是一位孩童,随后两人之间便发生了争吵,敖丙自然想把哪吒抓回去。
但他并没有意识到,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孩童其实是灵珠子化身,两人在激烈交手之后,敖丙不仅战败,甚至还在被哪吒杀死之后抽去龙筋,可谓极其残暴。
东海龙王得知后暴怒,当即去陈塘关找李靖理论,甚至扬言要到玉皇大帝处告状。
哪吒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所以想前去找师父太乙真人求助,但东海龙王敖广又怎能如他的愿,二人在南天门再次爆发冲突,哪吒又一次展现出了超强的实力,抓下了敖光好几十片龙鳞,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龙王。
既然对哪吒束手无策,那就用李靖夫妻和整个陈塘关的百姓进行威胁,在不断的逼迫之下,哪吒最终决定一命抵一命,用自己的生命去偿还父母的养育之恩,留下了“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的美谈,但毕竟是灵珠子投胎转世,哪吒又怎么可能轻易死亡。
作为太乙真人的徒弟,他也对哪吒转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先让哪吒的鬼魂托梦于母亲殷夫人,让他在翠屏山上建造庙宇,通过百姓的香火重新塑造真身,但这件事情却被父亲李靖发现了,带兵捣毁了庙宇,火烧行宫,打碎了金身。
当时哪吒的元神外出并不知晓此事,但事情已经发生,哪吒只能找到太乙真人另寻他法,最终太乙真人凭借两只莲和三片荷叶,在地上摆放成人形,重新组成哪吒的骨架和骨节,运用起死回生之术,以莲花为本体,最终复活了哪吒。
要知道此前哪吒已经和龙族结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恨,但当哪吒用莲花重塑真身复活之后,东海龙王为何却选择不追究了?
按照东海龙王的秉性,根本不可能轻易放过哪吒,甚至一度要闹到玉皇大帝处,但最终却选择了不追究,主要是因为获得了很多的好处。
首先就是龙族地位的急剧提升,儿子的死亡损失固然很大,而玉帝为了补偿东海龙王,将整个龙族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要知道最初的东海龙王是李靖的结拜兄弟,二人义结金兰,平起平坐,前者是神仙的身份,后者只是普通的凡人,并且当时和龙族结拜的人并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在哪吒闹海之前,龙族的地位并不是很高,连处理一个洗澡的小孩,都要派儿子亲自前往。
在面对龙王三太子敖丙的叫嚣之时,哪吒也敢理直气壮说自己是陈塘关李靖的三太子,气势上丝毫不输于敖丙,但在哪吒闹海之后,龙族直接被抬升到了神族的局面,脱离了凡间的限制,这意味着整个族群地位的改变。
所得到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将龙族的管理范围做到了最大化,伴随着封神计划的结束,神仙的秩序才最初建立起来,很多职位上属于空缺状态,天庭之中百废待兴,水族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玉帝直接让龙王管理天下水域。
也就是说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是龙族的管辖范围,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偏僻地方的水井水潭,哪怕是一个大水坑,甚至是看不到的山间沟壑之中,只要有水存在,就有龙族的身影,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龙族子孙延续的一种方式。
不仅如此,四大龙王在封神之后还掌握了降雨权,只要是没有预定特殊批准的地方,自己都可以随意掌管当地的雨泽问题,进一步促进了龙族的强大,在如此多的好处面前,再揪着哪吒不放也没有什么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