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管理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企事业单位每一个职能科室的岗位职责的最后一般都有这样一句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哪一个领导?其他工作又是什么?假如问单位里的领导和同事,相信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但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条看似笼统、不具体的职责却能一直出现在每一级的责任制里。
这是巧合么?不是,这是我们很多管理者“心照不宣”的“管理智慧”。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是固定的,然而领导却不会让你仅限于自己的职责范围。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就是这样一条轻飘飘看似可有可无的一条,就为你今后接受领导交办的各种任务埋下了伏笔。
图片来自网络
一、没空调研的调研科7月31日,新华社发表了评论文章《写讲话稿、汇报材料都忙不过来……基层调研科,没空搞调研?》,对于当前某些地区基层调研科人员被抽调、科室人员每天忙于写材料竟然导致调研科没空调研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
调研科的根本职责就是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工作,如实掌握一线工作方方面面的数据和资料,为本单位的日常工作提供事实依据,为本单位的各项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然而,有些地区的基层调研科几乎形同虚设。
调研科里本就位数不多的几个人员还要经常被其他部门临时抽调,除此之外就是为领导写汇报、写材料,因为你是调研科,掌握的数据最多,也最详实,不找你找谁?
长此以往,调研科已经没有时间深入基层,也就不具备调研的意义,甚至于调研科成了“资料汇总科”。整理资料时如果需要数据和资料,就向其他科室索要,而其他科室的很多数据资料却早已过时。就这样,这些过时的数据和资料最后出现在了各种文件和档案中,已经失去了它的准确性。
图片来自网络
二、应付的工作报告今年4月份,老樵在撰写一篇关于禁行电动车的评论文章时,曾经登录了某地的政府官网,在其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了“全市生产总值3083.3亿元,同比增长4%”的字样。而离谱的是,在其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出现了“生产总值超3000亿大关,较2017年增长46.6%”的字样。
2021年生产总值3083.3亿,2022年生产总值“超3000亿大关”,这不就是说经过一年的时间,当地的生产总值没什么变化么?更离谱的是,该报告拿着2022年的生产总值与2017年比较,即便是增长了46.6%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如果跟80年代比岂不是增长率更高?
某地工作报告
某地工作报告
以上内容老樵是完整保留了网页截图的,这并不是杜撰。一个地级市的工作报告尚且如此,更何况基层部门。
三、疲于应对的“其他工作”把“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一条加入岗位职责,这是管理者的“精明”之处,也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这种行为尤以企业为甚。
在企业里,一把手忙着开会、二把手忙着迎检、部门领导忙着应付一把手和二把手、科员应付所有,这已经成为了常态。许多工作就这样经过一层层的“交办”,最终到了最底层的科员手里,然后再一层层的上报。
图片来自新华社
老樵在某大型煤业集团下属的煤业公司就曾见到过这样一幕:
一把手需要汇报材料,于是找到二把手,二把手找到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找到部门领导,部门领导找到科室科长,科长找到副科长,副科长找到科员,于是一把手需要的汇报材料最终落到最底层的科员身上。科员忙于各种资料,没有时间写,打电话给其他同业单位,其他单位的汇报材料发过来,科员把单位名称、姓名、日期和关键数据改一改,便形成了本单位的汇报材料;
科员改完汇报材料,交给副科长审阅,副科长交给科长审阅,科长交给部门领导审阅,部门领导交给分管领导审阅,分管领导交给二把手审阅,并最终经二把手交给了一把手。
通过以上流程,一份汇报材料就这样产生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四、写在结尾形式主义之所以最终形成,与官僚主义作风分不开,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在反对形式主义的同时,更要注重官僚主义作风的整顿,否则“一头沉”的做法,只会让其死灰复燃。
当前正在大力开展的整顿工作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什么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起整治,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当前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已经深入到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配合各级的整顿工作,踊跃积极地参与到专项整治中来,勇于暴露各行各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只有全民参与、全民监督才能取得实效。
<本文到此完结>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一家之言,如有偏颇,烦请斧正。如果读者朋友对本文内容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我是老樵,感谢你的关注。
精辟
避实务虚,安外攘内。
好文章
做早操也是其他工作,胳膊没伸直就被叫过去批,还说要处理,乌尔禾税务局张广平代局长干的事,2021年7月
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