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即位之后,继续贯彻执行商鞅的变法国策,推行军功爵制,在这种背景下,“善用兵”的白起得到丞相魏冉的举荐,逐渐得到昭襄王的重用。
白起领兵攻敌,没过几年官职就得到连连晋升,从左庶长、左更、国尉再到大良造、武安君,如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也从侧面反应出白起的功劳有多大。
而这些功劳,都是建立在敌人的首级之上,秦昭襄王十四年,于伊阙之战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二十七年,攻赵斩首三万;四十三年,攻韩斩首五万……
白起对秦国的功劳有多大不言而喻,那他最终为什么会被昭襄王赐剑自刎呢?
一、坑杀四十万降卒长平之战是白起的封神之战,但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也成为其一生的污点,被人视为有伤天和,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就曾评价白起说:“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野王被占领,上党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被截断,成为一块孤悬海外的飞地。
韩桓惠王惧怕秦军攻势,命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息兵,结果冯亭不同意,他死也不当秦国人,于是和手下一商量,决定投降赵国。
按照冯亭的谋划:“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不得不说,冯亭这手祸水东引太妙了,而赵王听说冯亭要献地投降,当时就心动了,不顾平阳君赵豹反对,坚持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
当然,为了防备秦军恼羞成怒攻打赵国,赵王还特意派大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
秦国已将上党视为囊中之物,结果半路被赵国劫了,昭襄王恼怒之下命大将王龁攻取上党,而后攻赵。
秦军攻势太猛,赵军连战连败,损失很大,不过廉颇敏锐察觉到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国要长,后勤保障艰难,他决定采取坚守策略,消磨秦军锐气。
战争打了三年,秦军损兵折将,昭襄王采纳相国范雎的建议,用反间计促使赵王换将,用赵括取代廉颇,同时,昭襄王也派出白起秘密赶往前线领军。
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怎么可能是白起的对手,结果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如何处置这些降卒,白起给出的答案是全部坑杀。
二、拒绝领兵攻赵白起也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留下二百四十名年龄较小的赵兵回赵国报信。
其实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降卒人数太多,其中还有不少上党人,他们本就不愿意当秦国人才选择投向赵国,留下隐患太大。
其次,四十万人的吃吃喝喝对秦国后勤补给来说压力太大,到时他们再哗变,对秦军造成更大伤害,实在划不来。
长平一战胜利后,白起决定一鼓作气,发兵攻下邯郸,一举灭掉赵国,结果此时秦国内部却发生了变化,昭襄王接受范雎的意见,同意接受韩、赵割地求和来结束这场战争。
白起无奈只能撤兵,等得知是范雎从中捣鬼后,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七月,昭襄王又决定发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当时白起正在病中,所以派五大夫王陵领兵,在得知昭襄王决定再次攻打赵国时,白起曾极力劝阻,认为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不是攻打的好时机。
昭襄王不听,结果王陵攻邯郸进展不顺,导致秦军死伤惨重,这时白起病愈,昭襄王想让白起赶往前线领兵,白起仍认为不可发兵攻赵。
昭襄王亲自去请,白起推辞不从,昭襄王派范雎前去探望,得到的回复仍是拒绝领兵攻赵,昭襄王无比愤怒地说:“没有白起,我就不能灭掉赵国了吗?”
事实证明还真不能,昭襄王改派王龁为大将继续围攻邯郸,结果仍是久攻不下。
这时,楚国派春申君黄歇同魏信陵君无忌率兵数十万攻秦军,赵军也经常派出小股部队袭击秦军后方,致使秦军伤亡惨重。
三、赐死杜邮白起得知这一消息后说:“当初秦王不听臣的计谋,结果如何?”
昭襄王闻言大怒,亲自到白起府上命令他领兵,谁知白起自称病重,死活不愿意接令。
随后范雎再度请求白起出山,白起仍称病不起,昭襄王彻底没耐心了,将白起贬为士伍,放逐至阴密,由于白起生病,身体不便于出行,在咸阳磨蹭了三个月也未启程。
在此期间,秦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襄王迁怒白起,命令他不得逗留即刻启程,白起只能带病上路。
而昭襄王与范雎等人认为白起迟迟不肯离开咸阳是因为“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所以昭襄王派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宝剑,命其自刎。
白起拖着病体才走到杜邮,结果得到赐死的命令,在临死前,白起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白起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随后,白起引剑自刎,时为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
在白起自己看来,他之所以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是因为长平之战犯下的杀孽太大,要知道那可是四十万人,挖多少坑才能埋完那么多人,想想都觉得很恐怖。
站在昭襄王的角度,来大致猜测一下他赐死白起的理由,一是白起屡次违抗君令,即便他屈尊亲自去请,也请不出白起,这让昭襄王感到很难堪;二是昭襄王年龄大了,怕新君压不住白起,赐死白起是为新君铺路。
还有一条是相国范雎的推波助澜。白起与范雎有间隙,所以在商议有关白起之事时,范雎才会说白起“怏怏不服”,让昭襄王下定决心赐死白起。
白起的年纪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