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不上中国,现在主动跑来建厂,这家百年英企态度为何逆转?

赵锦程吖 2025-04-08 14:59:25

劳斯莱斯还会造飞机发动机?听上去很奇怪,劳斯莱斯不是那个造豪车的吗?

咱就说啊,这劳斯莱斯在咱印象里那就是造超豪华汽车的,那可是车中的贵族,豪华的代名词。可你要是突然说劳斯莱斯还造飞机发动机,这就好比说卖烤鸭的突然开始造火箭了,是不是听着特别突兀?但实际上啊,这事儿还就真有。

现在的劳斯莱斯是罗尔斯·罗伊斯(Rolls - Royce)公司剥离出来的,当初罗罗公司面临着破产的绝境,没办法才把汽车业务给卖出去了,这才保住了一条命,然后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这就像咱们平常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把命保住再说别的。

罗罗公司这可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企业,那可有着自己的“倔脾气”。想当初中国向它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这就好比一个人捧着一大块肥肉到你面前,可罗罗公司呢,根本就不领情,直接就给拒了。这得是多大的“骨头”啊,才会拒绝这么大的诱惑?

那这一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呢?这就得从1906年说起了。那个时候啊,有个工程师叫亨利·罗伊斯,还有个贵族叫查尔斯·罗尔斯,这两个人就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一拍即合,就创立了后来名震全球的罗罗公司。刚开始的时候啊,这公司就专心造汽车,而且专攻顶级豪车,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一开始就只挑战最厉害的对手。

一战期间啊,罗罗公司就像发现了新的宝藏一样,一头扎进了航空发动机的领域。这一跨界,那可真是神来之笔啊。他们的第一款航空发动机“鹰”系列一推出,就像孙猴子跳进了蟠桃园,大获成功,一下子就在航空界开启了罗罗的传奇之旅。到了二战的时候,那罗罗研发的“麦林”发动机可不得了,简直就是英国皇家空军的“制胜法宝”。这发动机安装在著名的喷火战斗机上,在不列颠空战里那可是大放异彩啊。飞行员们都把它当成“救命恩人”,这就好比在战场上,你有了一个永远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兄弟一样。

战后呢,罗罗公司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紧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又开始搞喷气发动机的研发。“康威”、“艾文”、“斯贝”等系列的发动机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问世,不断地把世界航空动力的高度往上刷新。再到了现代,那“遄达”(Trent)系列发动机就成了宽体客机的首选动力了,像空客A330、A350和波音787这些主力机型上都装备着它呢。

全球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啊,就像一个小圈子,只有通用电气(GE)、普惠(P&W)和罗罗这三家公司能够独立研发制造大型商用飞机发动机,这“三巨头”的格局就像铁三角一样,稳稳当当的几十年了。这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那技术门槛高得吓人,能做到这一步的公司全球都没几个。

罗罗公司的厉害之处可不光是技术先进,更在于追求品质那叫一个极致。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啊,罗罗测试发动机的时候那可真是严格到了极致,什么极端条件都模拟,甚至连向运转中的发动机喷入大量的水这种事儿都干。这就好比一个战士,宁愿把自己逼疯,也不能给客户留下一点隐患,这就是罗罗为啥在百年历程里始终能保持卓越的原因。

但是啊,再厉害的企业也逃不过挫折,罗罗也不例外。它在历史上遭遇了好几次大危机,都快濒临破产了。最著名的就是1971年的那次危机。当时罗罗正在为洛克希德L - 1011三星客机开发RB211发动机,本来是想在美国市场大干一场,可谁知道技术难题像山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压过来,研发成本也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最后现金流断了,公司破产了。这就像一艘大船突然触礁了,1971年2月4日,这家有着65年历史的英国工业明珠宣布破产,整个航空界都被震动了。

没办法,为了活下去,罗罗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汽车部门给卖出去了,换回一笔救命钱。这就像断臂求生一样,虽然疼,但能保住命。进入21世纪,罗罗又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击,尤其是疫情的时候,全球航空业都不行了,罗罗的收入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直线下降。2020年5月的时候,罗罗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这差不多占了员工总数的17%。同年10月,为了现金流又发行股票筹集了50亿英镑,这可是1987年重新私有化以来最大的融资了。

不过啊,这罗罗公司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特别“固执”。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它也死死抱住自己的技术路线和商业原则,绝不轻易向外界压力妥协。这种“宁折不弯”的态度有时候能让它走向成功,有时候也差点把它给坑死了。

在与中国的合作问题上,罗罗以前可是相当谨慎啊。中国航空市场这么大,就像一块超级大的蛋糕,可罗罗出于技术保护和地缘政治的考虑,对在华深度合作一直持保留态度。就算是自己资金紧张的时候,也宁愿找欧美合作伙伴或者找政府援助,也不愿意把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来换资金。这航空发动机技术可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核心部分,世界各国都把它保护得严严实实的。罗罗作为英国航空工业的老大,它的决策受商业因素影响,也得听英国政府安全战略的,有时候即使穷得叮当响,也得把国家安全放在商业利益前面。

可是呢,这世界就像个大舞台,一直在变。罗罗对华的态度180度大转变啊,从以前的谨慎保守变成现在主动提出在华建厂了。这里面的原因可复杂着呢。

全球航空市场格局变了,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民用航空市场之一了。这就好比一块超级大的磁石,吸引着全世界的航空企业。未来20年,中国预计需要几千架新飞机,那对发动机的需求就像洪水一样大。罗罗要是不赶紧加强在中国的布局,就可能被竞争对手GE和普惠给抢占先机了,这商业利益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推着罗罗往前走。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得太快了,以前中国可能就像一个学徒,更多的是被当成一个低成本制造基地和一个潜在的市场。现在可不一样了,中国的技术能力强大了,双方的合作就可以更加平等互利了。罗罗可以和中国伙伴合作,分摊研发成本,建立新的供应链,还能拓展亚太市场,这就像两个人合伙做生意,互相有利可图。

全球供应链重构也让罗罗有了新的想法。疫情就像一场暴风雨,把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都给暴露出来了。好多航空企业都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的全球布局。在华建立更完整的产业链,就像在自己的院子里建了个仓库一样,既可以减少供应链的风险,又可以降低成本。

还有啊,罗罗自己也在转型,想从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变成更广泛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搞电动航空、可持续航空燃料这些新领域。这些新业务就像刚发芽的幼苗一样,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中国市场的收入就可以给这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不过呢,罗罗在华扩大投资也不意味着它就会大规模转让核心技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企业都有“分层保护”策略,把技术分成不同的安全等级。最核心的技术还是紧紧抱在自己怀里,一些边缘技术可能会用来合作。罗罗可能在华生产发动机的某些部件或者提供特定的服务,但发动机的设计和关键制造环节可能还是在英国。

不管怎么说,罗罗公司的转变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企业的发展不就是像走钢丝一样,在各种利益、风险和机遇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吗?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