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墨云 墨海国学

明代朱有炖在《静坐》中写道:"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这短短十四个字,道出了多少智者终其一生才参透的至理。在这个人人争相竞逐的时代,静坐观心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
静坐
朱有炖〔明〕
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
一身常在闲中过,万事肯于先处行。
嫩竹半欹听夜雨,晚云收尽看秋晴。
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
静坐不是无所事事。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日日读书耕田,看似闲散,实则是在静观天下大势。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的《隆中对》一举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这种静中求动的智慧,正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修养。我们总是忙着追逐,却很少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在追逐什么?
"是非荣辱岂须争",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人活一世,难免在意得失,计较高低。可争来争去,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争来的。苏轼一生坎坷,却能在逆境中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豁达,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悟透的。真正的智慧,不是争赢了什么,而是看淡了什么。
"嫩竹半欹听夜雨",这句诗描绘的意境令人神往。竹子虚心有节,遇风则弯而不折,遇雨则静听天籁。这种柔韧与从容,正是应对世事变迁的最佳态度。王阳明被贬龙场时,面对蛮荒之地,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石棺中静坐悟道,最终开创心学一派。可见真正的智慧,往往产生于静观之中。
"万事肯于先处行"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真正的智者往往不争一时之先,而是在静观中把握先机。围棋高手对弈,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早已算定十步之外。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正是长期静观修炼的结果。
静坐的最高境界,是达到"物外情"的超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这种境界的写照。他们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静观中看透了人生真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静坐的智慧。不必刻意追求深山古寺的清修,在日常生活里,留一方静土给自己:晨起时的一盏清茶,午后的片刻小憩,夜读时的心无旁骛,都是修习静观的好时机。
朱有炖的《静坐》告诉我们:人生不在轰轰烈烈,而在平平淡淡;不在争先恐后,而在从容不迫。学会静坐观心,方能看清人生真谛,活出生命本色。